龍七公:農信腐敗不斷 改革何去何從

3月2日,陝西省紀委公布,該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原理事長楊建新、副主任王旭明接受審查。農信系統腐敗重新被推到了風口浪尖。過去幾年裏,該系統成為金融腐敗的重災區,而且幾乎都是「一鍋端」的腐敗窩案。去年7月,山西省農信社黨委書記、理事長崔聯會,黨委副書記、副理事長、主任邢亮喜,黨委副書記、副理事長王忠澤「三巨頭」被同步拿下;8月,黨委副書記王再升又落台。9月,內蒙古農信社黨委書記、理事長佟鐵順被查,其前任理事長楊阿麟已於2018年被抓。

雲南農信社同樣是前腐後繼,連續幾任高管,包括黨委副書記、主任羅敏,副主任施增榮,黨委書記、理事長萬仁禮,黨委書記蔣兆崗等悉數翻車。此外,還包括安徽農信社理事長陳鵬、山東農信社理事長宋文瑄、河南農信社理事長魯軼、甘肅農信社理事長雷志強等。

放眼全國,一個行業之內,如此大面積的「一把手」集中腐敗,都是非常罕見的。除了這些省級農信社高管之外,市、縣兩級的腐敗更是數不勝數。在內蒙古農信社爆雷之後,其系統內就有數百位官員被查辦,堪稱全軍覆沒。

農村信用社是內地的一類特殊金融組織,源自於農村的集體經濟,由農民、鄉鎮企業、村鎮等入股組成,主要任務是籌集農村閒散資金,為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遍布內地廣大農村,網絡極其龐大。各省為了加強管理,將各市、縣的農村信用社組成省級的聯合社,級別為正廳級。早在2015年,全國農信系統總資產就已經超過國內第一大行工商銀行,成為最大的一支金融力量,被稱為「隱形金融航母」。無論是網點數量還是資產規模,農信社都是全國老大,有14個省農信機構資產規模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廣東、江蘇逾3萬億元,浙江、山東、河北等超過二萬億元。

權力集中 資金密集

而農信社特殊的管理模式,埋下了腐敗的隱患。與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及股份制銀行不同,農信社有着濃厚的地方色彩。雖然基層農信定位是企業法人,但是農信社聯合社本身並未建立現代公司制度,這從其最高領導人叫「理事長」而非「董事長」就可見一斑。與商業銀行的集中統一相比,農信社聯合社又極其分散,上下級是指導關係。

地方政府與銀保監會都有監管職責,卻又都無全權。同時,農信社也有別於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儼然「四不像」,游走於灰色地帶,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決策權、審批權缺乏規範化約束。

頻發的腐敗敲響了警鐘。去年5月,銀保監會制訂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實施意見》,提出逐步將農村信用社建設成為產權明晰、治理健全的現代農村銀行。今年1月,銀保監會再度將「有序推進省聯社改革試點」列為年度工作重點,這深刻影響內地金融行業。但是多年來的積弊盤根錯節,如何清收處置不良資產、化解高風險,都是農信改革的難點,絕非可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