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的房屋建設,令人關注的是:一、未來5年,公屋總建屋量有10.14萬個單位,當中7萬個公屋及「綠置居計劃」單位,3萬個其他資助出售單位。私樓則每年平均有1.8萬個單位。二、未來10年,已覓得300多公頃土地,可興建31.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符合10年建屋計劃要求。
香港樓價高,租金貴。公屋,不論是出租或出售,是中下階層唯一的出路。預算案說明未來10年建屋數目無問題,大概三分一可在頭5年落成,另三分二則在第6年至第10年完成,但筆者並不樂觀。
依陳茂波數據頭5年平均每年有兩萬多個單位,而第6至第10年平均每年有4萬多。即連同私樓,興建共約6萬多個單位,是2002年以來的新高。情況令人擔心的是:一、興建公屋,由土地交予房委會計,一般需要6至7年落成,換言之2025-2026年,土地應已在房委會手上,並着手策劃,而其餘的土地亦應陸續排次而上。由首屆特首開始,每個特首都強調房屋是政府的「重中之重」,但最後都是未能完成的使命,所以筆者對財爺的預測並不樂觀。二、2026年開始落成的公屋,最遲2023年開始興建,業界是否已經準備了足夠人手,包括各方面的專業人士如規劃師、設計師、測量師、建築師和不同工種工人?
三、房委會於2020年12月7日的立法會會議文件,提及2025-26年土地情況,文件說2025-2026年度及之後落成公營房屋項目,大部分處於初期規劃及設計階段,並受多項因素影響,如土地用途改劃、地區諮詢、基礎建設及地盤平整工程等可行性研究,徵收土地、清拆和重建立法會撥款等多種變數……並不敢肯定能否依時完成計劃,房委會倒是比較實在和誠實。最後,也可以用歷史角度評估預算案的10年建屋數字。
第一個10年計劃是1972年前港督麥理浩提出,要10年內提供足夠住宅單位予180萬中下階層市民居住。但離港前,他宣布計劃失敗。第二個是前特首董建華,他提出10年內,興建85萬個單位(每年8萬5千個),之後董建華說:我再無提8萬5,就無喇。第三個是前特首梁振英,2014年他公布10年建屋計劃,興建47萬單位,後修訂為46萬,任內他興建不足10萬個。房屋達標?他們都是失敗者。
住屋是每個家庭的必須,筆者除了看到麥理浩和董建華是瞓身做,其他特首都是「係咁先」。現在政府表現樂觀,筆者回應是:睇吓點!未有實實在在的建屋地點公布前,筆者都不敢信,也不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