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詞有理:財聚民散 問題根源

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港府民望長期低落,施政舉步維艱,雖然有各種原因,包括社會泛政治化、反對派為反而反等等,但歸根究柢,主要問題還是出在港府自己身上,守着金山銀山而無所作為,自然導致財聚民散。

這兩年香港遭受黑暴及疫情雙重打擊,經濟低迷,財赤嚴重,港府因此不斷呻窮,成為新一份預算案減少派糖的藉口。但實際上,即使未來5年都會錄得赤字,財政儲備依然維持在生產總值22%以上,足夠12個月開支,可見港府一點也不窮。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是負債纍纍,疫情之下更是無不大舉印鈔和發債,唯獨港府家底豐厚,根本不虞財政匱乏,條件如此優越還不懂理財,不懂紓解民困,足以證明官僚無能。

港產官僚一直將「審慎理財、量入為出」掛在嘴邊,其實這不過是渾渾噩噩、無所作為的遮羞布罷了。港府理財哲學說穿了就是守財奴哲學,一味守財而不願投資,必然影響經濟和民生發展,該花的錢不花,該做的事不做,導致深層次矛盾積重難返,管治危機日甚一日,這才是香港各種問題的主要根源。

不是說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不對,而是說凡事必須靈活變通、因時制宜。香港遭受前所未有的暴疫夾擊,百業蕭條,失業率創17年新高,無數基層市民嗷嗷待哺,港府還不開倉紓困,更待何時?工會要求設立失業援助金,港府反叫失業人士向銀行貸款,這不是「何不食肉糜」的現代版嗎?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在中美博弈之下,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搖搖欲墜,預算案不但沒有提出任何良方妙策,反而上調股票印花稅,進一步削弱競爭力,打擊市場信心,真可謂顛三倒四。說到底,香港問題千頭萬緒,主要癥結在於貧富懸殊。作為一個富裕社會,堅尼系數卻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這是港府的恥辱,也是港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