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道石橋 湮沒在赤柱

香港遺迹處處,但港府懶理保育,隨時又走寶!赤柱馬坑山徑有兩座逾百年的石拱橋,資料記載兩座古橋分別名為「老虎坑」及「獅子坑」,老虎坑高約10米,具羅馬式建築風格;鄰近大潭道亦有兩座疑於同年代興建古橋,但港府「唔踢唔郁」,古橋埋藏在山徑草叢中,未有作歷史評級及保育,經本報介入,古物古蹟辦事處才回覆指,會考慮將有關古橋及古道進行初步研究及考慮納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有保育專家及議員批評現時政府評級緩慢,擔心歷史建築「未評級先破壞」,促請政府加快審核進度,以免浪費瑰寶。

赤柱有兩座歷史悠久的石拱橋,分別位於馬坑山徑不同路段。記者日前到場視察,兩座石橋一大一細,橋身結構大致完整,惟橋頂石壆位置有部分石塊倒塌,體積較大的「老虎坑」,高約10米,如同3層樓高,闊約20米,至於較細的「獅子坑」則高約一層樓高,闊約8米。有南區區議員稱,目前可追溯赤柱道的工程合約至1847年10月,文件指出,當時政府同意興建一條路連接香港仔及赤柱,故他估計兩座赤柱古橋均於1847年興建。他續稱,其中於「老虎坑」後面更有約20米長的疑似引水道,鄰近赤柱峽道,可連接古橋,估計具排水功能。他同時對比170年前地圖,指鄰近大潭道的古橋遺迹屬當年連接到赤柱的「筲箕灣古道」一部分,相信亦於同年代興建。

政府懶散 民間自救更實際

街坊侯先生指,當年赤柱曾是香港島的首府,即使殘存具世紀歷史的古橋亦不足為奇,認為古橋位於當年的「赤柱古道」,該址甚具潛力發展成赤柱文物徑,促政府盡快修復「行山徑」,並增設欄杆、扶手、梯級及指示牌供市民遊覽。惟他同時直言,政府一向不重視保育工作,認為依賴民間自救最實際,籲市民自行保育古橋。另外,鄰近大潭道亦有兩座圓拱式設計的石拱橋。據當區街坊劉生指,自己因緣際會行山而無意中發現古橋,他擔心古橋會隨天氣如颱風等逐漸受到破壞,認為古橋見證居民生活歷史,政府有責任做好保育工作。

古橋別具特色,即使一般行山愛好者亦能察覺,但港府一直未有保育評級,直至本報查詢後,發展局才回應指,古蹟辦會對上述石拱橋和被指稱的「古道」進行初步研究,考慮將其分別納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名單和「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清單」內的可行性,藉以確保具文物價值的項目得到妥善的保護。

評級保育歎慢板 耗時多年

南區區議員梁進表示,區內地域廣闊、歷史悠久,有不少歷史古蹟,但政府評級緩慢,按目前進度,估計至少需要5至6年才能將古橋評級,擔心該處位於行山徑多人行走,屆時「未評級先被破壞」,促請政府盡快將該些古橋評級及納入法定古蹟。

前古諮會成員林中偉指出,一般有市民報告,或政府內部認為有需要納入保育的建築物,則會納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名單,再按有關建築物是否有「特別需要或特別意義」則優先評級保育。不過,他批評評級的進度緩慢,等候評級的項目積壓多年,加上深水埗主教山事件引發社會對文物保育關注,相信市民報告的建築物會更多,致等待評級的新項目會進一步累積。他認為單靠政府部門「一定搞唔掂」,擔心會因此而出現漏網之魚,以致文物未能被妥善保育,建議政府可外判給大學或專業團體協助,加快審核進度。記者區慧盈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