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商品例執法 涉外傭中介飆6.5倍

香港海關去年就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的執法案件雖微跌,惟其中兩個類別的執法數字卻以倍數式上升,其中涉及外傭中介服務的執法案件暴升6.5倍,涉及裝修類別的案件亦急升兩倍。海關表示有外傭中介公司訛稱持牌,但市民付費後多月「等極都等唔到個工人」,亦有市民付錢裝修後發現「貨不對辦」,始知裝修公司「信口開河,噏得就噏」。海關提醒市民選擇外傭中介公司或註冊小型工程承辦商時,可先到相關機構核實持牌人的資料,以免墮入陷阱。

海關不良營商手法調查課監督葉冬青表示,疫情下申請外傭來港工作的程序較以往複雜,包括受出入境管制及隔離檢疫等安排影響,令僱主、中介公司及外傭之間爭拗增加。整體而言,海關去年就外傭中介服務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的舉報上升約28%;而可跟進執法並成功入罪的案件更由前年的兩宗,大幅上升至去年的15宗,升幅高達6.5倍。

付款後外傭無蹤影

葉指出,去年接獲的外傭中介服務舉報主要涉及兩類,其中一類為中介公司訛稱持牌,另一類則是中介公司收費後未能提供服務。她舉例,一名中介公司男職員去年與一名客戶簽約時,聲稱可申請其指定外傭到港,該客人付款後,卻遲遲未見其外傭到港,其後該職員更提供虛假文件,甚至訛稱外傭因健康問題無法到港,着該僱主選用其他外傭。海關接到舉報經調查後,發現該外傭原來已被其他人聘請。涉案的男職員最後被起訴。

此外,涉及裝修工程的舉報亦有所趨升。葉指出,以往的舉報主要與工程質素、或完工日期與原定不符有關;但去年則有較多舉報涉及工程承辦商明顯違規,相關的執法數字由前年的兩宗,上升至今年的6宗,涉及案件包括工程所使用的物料或電器與承諾不符、訛稱特定項目需要符合某種規定、誤導性地在報價單遺漏部分項目的價錢等。

訂立合約時應留意細節

葉又舉例,去年有一對年輕夫婦希望裝修其約800呎居所,並與一間裝修公司簽訂了約17萬元的報價單,但想不到「魔鬼就在細節裏」,施工時該公司把許多項目分拆再逐一多次收費,最終整個工程花費逾50萬元。她呼籲市民與裝修公司訂立合約或報價單時,應要求商戶把工程項目、費用、總價清楚列明,並留意「連工包料」、「代買」、「指定項目(如特色牆)」等細節的描寫方式,以及報價單有否細項列明一經簽訂後效力等同合約等。記者高詩敏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