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女性失調易水腫 病徵療法大不同

晨早起床發現體重增加,臉部及四肢浮腫,實在令人困擾。有中醫師指女性常見經前水腫及更年期水腫,後者亦分為脾腎陽虛及氣滯血瘀兩種證型,兩者病徵不同,治療上亦有不同做法。當中脾腎陽虛人士應以溫腎化氣及健脾利水為主;而氣滯血瘀人士應以疏肝解鬱及活血消腫為主,呼籲女士不應胡亂自行尋求坊間浸腳去腫等療法,如用藥不當會適得其反,又提醒患者要盡早求醫,否則會令血壓波動,容易情緒不穩。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中醫專科中心註冊中醫師屈珮珠表示,中醫認為水腫是因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水不化氣,致濕聚而出現水腫,在臨床上較多見脾腎陽虛及氣滯血瘀的人士容易出現水腫。她解釋,疫情加禁聚令影響,人們運動次數大減,且經濟環境差及工作壓力大,難免心情鬱悶不舒,肝鬱氣滯影響脾運化水濕的功能,易誘發水腫,症狀持續則導致氣滯血瘀。

按壓穴位 伸展運動可改善

女士方面,則以經前水腫及更年期水腫較多。屈指,經前水腫常見乳脹、腳腫等病徵,而更年期水腫則有反覆水腫(即眼重、臉重、腰背重等)、體重遞增、月經失調(量少、色暗、易煩躁)等情況。不過,若早上起床發現自己有水腫,可以按壓穴位,或進行伸展運動改善情況。

更年期水腫多數因脾腎陽虛或氣滯血瘀所致。她指脾腎陽虛的人會面浮肢腫,當中下肢較明顯,按壓皮膚時位置會有明顯凹陷,皮膚回彈速度慢,月經量多色淡,主要特徵為腹脹、疲倦乏力、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膩等。氣滯血瘀則以肢體浮腫為主,按壓皮膚後皮膚回彈速度快,月經量少色暗,會有煩躁易怒、胸悶不舒、舌暗、苔薄白等病徵。

中藥內服 配合針灸減不適

屈憶述,曾有一名年過40歲的女士,水腫困擾多月,時好時壞,時有頭臉腫脹,頸肩背部經常繃緊,時而下肢水腫,腰痠膝關節痠痛,並有煩躁、腹脹、失眠、頭痛等症狀。該名女士月經量少、色暗,且體重增加,曾嘗試自行節食減肥,惟更加疲勞,水腫症狀加重,非常困擾。該名女士求診中醫,屈經辨證論治後,決定先以溫腎健脾,後以疏肝理氣,活血去瘀消腫方式調治;中藥內服為主,配合針灸,其不適症狀終獲改善。記者姚秀儀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