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日前宣布將會修例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工作,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昨日討論該建議,有議員批評政府此舉是「政治決定」,擔心免試引入不熟悉本港醫療運作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對香港醫療體系帶來的影響恐得不償失。亦有醫委會委員關注,循該計劃引入的醫生最終若轉為私人執業,有關措施便是本末倒置。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第二季會向立法會提交修例草案,當局又澄清,建議並無繞過香港醫務委員會,有關醫生來港後會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5至12年不等,才可在港取得正式註冊。
陳肇始昨在會上介紹計劃,建議容許在非本地認可醫學院畢業,並已在當地獲醫生資格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在本港指定公營機構或大學工作5年後,可在香港獲得正式註冊,即可豁免應考執業資格試,當局會要求有關醫生在公立醫療機構服務一段長時間,但容許他們到私人市場執業。政府發言人晚上補充,本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只有兩名醫生,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如新加坡及日本每千人有2.5名醫生;美國每千人有2.6名醫生;英國更有3名、澳洲有3.8名。
至於有團體關注政府的建議繞過了香港醫務委員會掌管醫生註冊事宜,政府否認,又稱上述醫生仍須向醫委會註冊,並要像其他本地醫生一樣受到醫委會的紀律監管。
議員對修例建議意見分歧,議員陳沛然慨嘆,本港前線醫生正努力抗疫,港府卻在此時重提修例建議,形容當局是一個政治決定。他又質疑,現時到港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大多選擇在大學工作,而非公立醫院,擔心政府修例之後,亦無法對症下藥、解決人手短缺問題。
議員田北辰亦指出,現時已有「有限度註冊」制度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反問政府為何需要修例。陳肇始解釋,有限度註冊吸引的醫生人數不足,且相關制度會局限醫生只可留在公營機構工作,修例後非本地培訓醫生可到私營市場行醫。田質問為何政策目的不是吸引非本地培訓醫生留在公營機構服務。
醫委會委員林志釉指,循計劃引入的醫生最終會轉往私人市場執業,未能解決醫管局醫生不足問題,批評建議本末倒置,強烈要求新引入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需在醫管局工作。
議員張宇人則質疑有醫生團體誤導大眾,強調計劃容許申請人毋須通過執業試,不等於相關人士無水準,執業試亦非衡量醫生質素的唯一指標。亦有議員希望政府進一步放寬規管,也有議員批評計劃有問題。
社區組織協會則發表立場書,原則上同意修例方向,但認為只容許香港永久性居民申請會減少可引入的醫生人數,建議改為只需考慮申請人的醫療專業水平,但須做好「出閘」及「入閘」的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