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發展或可說命途多舛。軍政府主動地推行民主化進程,即使是緩進,還帶有軍隊訓政的色彩,總是在和平的基礎推動政治民主,也借之帶動市場化,打破經濟停滯不前的困局。
不過,政治民主化不等於市場即可運作順利,也不是內外經濟因素可以改善,經濟發展並不是可以一蹴即就。因為各種政治因素,中國的資金卻步不前;歐美的資金口惠而實不至;日本投資增加,也是小心謹慎,因為過去受政治變動損失不小。
中、日簽了在第三國市場雙方企業合作的協議,正好讓中日攜手在緬甸發展,也把日本在泰國的經濟布局擴展至緬甸。中國剛提出中緬經濟走廊概念,中緬的邊境貿易興旺,早已取代緬泰的邊境貿易,縱使相當於總經濟規模近半的非法(實為軍方控制)翡翠的生產與出口中國市道有所挫折,經濟形勢仍偏向樂觀。
世界銀行在去年把緬甸經濟增長率預期調低至0.5%,但實際成績是1.7%,比上年的6.8%大減,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打擊,但影響還是有限。下一年度增長預期為2%,基本上都可保持正增長。若是中日投資並不卻步,緬甸經濟更進一步依賴中國因素立足本土發展,例如日本投資的基建陸續投產,對本地的工業化、市場化,以及進一步利用中緬經濟走廊已有的發展勢頭,結果應可比世界銀行的公式估計更為可觀。
緬甸軍方在這個時候突然政變,將會有何影響呢?
或許會因此打斷民主化的進程,但軍方並沒有否定民主化的方向,且目前還只是軍隊訓政階段,由此而產生的轉變有限,未必走回頭路。執政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去年大選大勝之後似乎得意忘形,與軍隊的關係惡化。軍隊要保既得利益,要堅持原來民主化的緩步發展,便可能與全民盟的挾民意對抗有根本的衝突。不過,軍方政變,沒有美國的介入,歐美控制的非政府機構(NGO)也措手不及,少了美國的搗亂,軍方與全民盟還是有談判和解的機會。特別是若中日合作,或加上泰國、南韓,相信也會有機會促成和解談判,不會釀成大衝突。
軍方上一代的領導已轉型為私人企業,不可能支持任何逆反經濟改革與開放的措施,軍方對經濟的介入也大不如前,不可能像以往軍事政變的做法,談判和解還是有頗大的空間,要看全民盟能否忍辱負重。
政變的一個好處是歐美再不能攻擊昂山淑姬及全民盟,全民盟有更大的空間與中、日合作,推動緬甸的經濟繼續發展,這是軍方所不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