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發展區 錄52種蜻蜓 促列自然保育區

【本報訊】規劃署上月公布大嶼山的4張《發展審批地區草圖》,涵蓋沙螺灣及(石散)頭、深屈及(石散)石灣、貝澳坳,以及梅窩北。環保團體綠色力量昨日公布最新蜻蜓調查結果,發現該草圖範圍內共錄得共52種蜻蜓及豆娘,佔全港蜻蜓目物種40%,該環團指蜻蜓及豆娘是「環境指標」,顯示這些區域的生態價值良好,促請當局將部分地區列為「自然保育區」,保育大嶼山生態。

綠色力量自2012年起定期於大嶼山多個地點進行蜻蜓調查,鑑於當局最新公布4張草圖,綠色力量最新調查所得,於上述4個區域共錄得蜻蜓及豆娘達52種。其中沙螺灣錄得廣東彎尾春蜓,該物種全球分布局限並只在南中國有紀錄;在沙螺灣及(石散)頭均錄得黃頸原扁蟌,該物種只在南中國及越南有紀錄;梅窩北部則錄得海灣爪蜻及海南環尾春蜓,兩者在香港並不常見。此外,深屈的溪流錄得細腰長尾蜓;貝澳坳的「具重要生態價值河溪」上游則錄得日本長尾蜓,牠們均被列為本地關注物種。

生態價值良好 不乏特別物種

綠色力量助理教育及保育經理袁欣鈴指出,同屬蜻蜓目物種的蜻蜓及豆娘是「環境指標」,因牠們於幼蟲階段需生長於水質良好的環境,部分物種的成蟲亦需棲息於成熟的樹林生境。4張草圖涵蓋區域面積不大,但記錄到的蜻蜓多樣性頗高,加上不少為特別物種,顯示這些區域的生態價值良好,需獲充分保護。

袁促請當局能進一步於公布草圖上的溪流、沼澤及其周邊約30米範圍,以及包括風水林及成熟樹林在內的陸地生境列為「自然保育區」,嚴格限制土地發展用途,亦應避免破壞或影響敏感生境。另外,該處過去一直受不當發展破壞和污染,她冀望當局完善規劃的同時,亦須配合有效執法,適切保護大嶼山鄉郊環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