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上周,政府首次採取區域性封鎖措施進行強制檢測,以盡快找尋出區內的潛在個案,並將相關的傳播鏈及早截斷。然而,有反對派的區議員卻質疑當局的措施不合情理,又指行動計劃相當草率。當然,政府的舉措是有改善的空間,但在抗疫「清零」大前提下,大規模封鎖區域亦是應有之策,市民理應體諒及嚴守防疫的措施。
自本月下旬起,佐敦一帶的確診數字急增至162宗,加之在區內多幢大廈的污水樣本中檢測出病毒,故當局於周六快速劃定指定區域進行封鎖,涉及56幢大廈及一萬名市民。在封鎖期間,所有區域內的人士均需前往檢測站接受檢測,並不得離開相關的區域。
最終,在約兩天一夜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約一萬名人士的檢測工作,並發現13宗確診個案。若然沒有是次的封鎖措施,任由13名患者在區內甚或跨區走動,後果可以是相當嚴重。比較起內地及其他地區的「封城」措施,香港採取相對溫和的手段,並盡量將受影響的程度及時間減至最低,理應獲得市民的支持及認同。
雖然是首次「封城」,但我們市民還是期望當局能夠優化配套措施,並為下一次封鎖行動能夠做得更好。事實上,疫情已不是新鮮的事物,封鎖措施理應是預案中的重要選擇。然而,許多參與工作的公務人員事前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演習,甚至有記者拍攝到使用過的保護衣沒有妥善棄置,實與當局沒有提供足夠的培訓有關。
另外,在政府所提供的食品物資中,例如杯麵、通心粉、午餐肉罐頭等,大多需要加熱或烹煮後才能進食。對於沒有煮食設施的居民來說,應會感到非常的不便,甚至是無法吃完一頓飽飯。與此同時,部分少數族裔的人士亦需要清真食物,相信當局在事前應未能有周全考慮。於下次的封鎖中,或可改為直接分批派發各類型的熱食,在技術及物流上應不會過於困難。
不得不提的是,民政事務總署設有3條熱線電話,予受封鎖影響的市民向部門求助,反映當局仍不懂善用資訊科技。現今的即時通訊軟件已不是甚麼新鮮的事物,亦不像熱線電話般會存在「佔線」的問題,讓工作人員可同時回覆多個查詢。若然要更進一步的話,創新部門即可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先行處理部分簡單的提問,再由真人處理餘下的情況,增加效率的同時亦減少所需人手。
要讓市民體會到封鎖的必要性,政府理應向公眾展示「較硬淨」的決心,不能知難而退後錯過抗擊疫情的機會。我們從報道中得知部分居民於封鎖前「逃離」所屬區域,當局就應闡述清楚此等行為將減弱措施的成效,同時亦需表明會做好相關人士的追蹤行動,必要時甚至會考慮提出檢控。
當然,任何形式的「封城」均會影響到市民的日常生活,而坊間出現反對聲音亦是正常不過。然而,只要政府將相關措施優化,深耕細作地考慮每一位被封鎖者的需要,相信日後類似的政策將會漸被市民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