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廢藍圖 擬擴大膠袋徵費範圍

【本報訊】港府未來將推出廢物管理長遠策略藍圖,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昨日開會討論相關策略。會上多名議員關注堆填區負荷問題,促增加處理設施;亦有議員查詢膠袋徵費及膠樽生產者責任制檢討進度。環境局回應指,擺脫堆填區及轉廢為能是政府長遠目標,政府正考慮檢討膠袋徵費豁免範圍,至於膠樽生產者責任制則會透過入樽機形式推行。

議員劉業強指出,堆填區日漸爆滿,情況令人擔憂,然而垃圾焚化等處理設施要待2025年才建成,詢問政府是否有擴充或增加相關都市廢物處理的設施;議員盧偉國亦擔心堆填區負荷問題,認為政府處理都市廢物的設施遠遠不足,要求增設相關設施。議員葛珮帆關注膠袋徵費,指膠袋棄置量近年止跌回升,但因應目前經濟環境,任何徵費的方案都可能引致較大反彈聲音,詢問若不增加膠袋稅,政府還有何方法可降低膠袋棄置量,並要求提供減塑時間表。

60地點將設入樽機助回收

環境保護署副署長(特別項目)陸嘉健回應指,徵費是減少膠袋使用的有效方法,但需考慮目前的經濟環境,局方正循檢討膠袋徵費豁免範圍入手,例如冷凍食品或包裝麵包,可考慮是否收緊。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指,擺脫堆填區是政府長遠的目標,而轉廢為能、轉廢為材是大趨勢,政府正就此展開研究和規劃。環境局局長黃錦星預告,本港即將就膠樽生產者責任制諮詢公眾,並計劃今年在60個地點增設入樽機,為市民提供膠樽回收。

另外,對於有環團批評本港背負國際洋垃圾貿易自由港污名一事,謝展寰反駁表示,2016年本港廢塑膠轉口量有270萬公噸,至去年已減少至9.6公噸,減少幅度達96%,料巴塞爾公約管制廢塑膠後,廢塑膠轉口量大跌至微不足道,環團所指的是「歷史事件」。

不過,關注洋垃圾議題的綠惜地球指,過去兩年非法運輸量明顯增加,並透過自由港等轉口地,偽裝成廢品來源地,情況並非「歷史問題」,促請港府嚴格規管廢塑膠貿易。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