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民調:透明度低 立場偏頗 議員倡設制度監察法官

【本報訊】近年社會對法官判決標準不一直有爭議,關於法官和司法人員的投訴數字反覆向上,自2018年起的投訴數字更呈上升趨勢,2019年更成投訴飆升的分水嶺。有議員認為,投訴急升反映公眾對司法亂象有所不滿,市民感到公義未能彰顯,現時亦欠缺制度監察法官。

司法機構處理的4,700宗投訴中,有4,286宗、即逾90%都是針對同一宗案件,投訴一名區域法院法官判刑理由書的評論,給人有所偏頗的觀感。在其他法官及司法人員行為的投訴個案中,8宗是與法庭內的態度及行為方面有關、127宗是與在法庭進行實際法律程序時的處理手法有關、一宗是與法庭工作沒有直接關係的行為有關,以及5宗是與涉及多於一種類別有關。

近年法官的言論及判決亦備受批評,部分法官判刑時更作出譁眾取寵的言論,如「在暴動現場係見證歷史」、「掟汽油彈係優秀細路」等,均令人震驚,與大家以往所認知的法治有所出入,加上司法機構處理投訴的過程透明度低,常被指「自己人查自己人」。

近日有區域法院法官抱怨法庭備受責難,暗批負責檢控工作的律政司辦事不力,在原審時沒有提供足夠協助,當法庭輕判後卻積極上訴,令下級的原審法官「食死貓」,再揭律政司胡混度日的冰山一角。

被投訴法官獲升遷

律政司及法官互相批評令社會觀感欠佳,有政界認為,雙方均有不完善地方,往往導致有嚴重案件被輕判,甚至有被告棄保潛逃,「警察拉人、律政司告人、司法放人」的鬧劇屢屢發生。

議員葛珮帆認為,去年投訴數字大增,皆因市民投訴案件判刑沒有統一標準、透明度低,部分法官的判詞更被認為有偏頗,甚至有政治立場。即使市民投訴,惟有關法官的投訴也不成立,被投訴人更可升遷,令市民認為現時欠缺制度監察法官。

司法機構多弊病,司法界亦未能擺脫殖民地文化。本身是執業律師的議員何君堯提及,司法機構必須針對漏洞進行改革,包括法官衣着須現代化,脫假髮換法袍、加快審訊速度、設量刑委員會,以及優化審查法官操守制度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