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最快下月可啟動新冠疫苗接種計劃,但疫苗安全性、港府把關及宣傳等不如人意,大大影響港人信心。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昨日公布問卷調查,發現受訪市民對新冠疫苗的接受程度極低,僅得37%受訪者願意接種,遠低於其他國家約60%至90%,研究團隊形容情況不理想,並指最大影響因素源於政府,有學者倡港府清晰解釋疫苗產地,疫苗在其他地區的接種情況等,迅速澄清誤解及錯誤訊息,增加市民信心。
中大醫學院在去年7月至8月期間,透過家居電話訪問了1,200個市民,發現受訪者接種疫苗的意願隨年齡呈現「J形」模式,即18至24歲年輕人,及55至65歲以上人士接受疫苗的意願較高,平均約40%以上;緊接的年齡組別卻出現接受程度回落現象,其中,25至34歲年齡層的受訪港人接受率最低,僅有24.4%。
訪問特別了解市民認為接種意願受甚麼因素影響,受訪者認為政府的角色最具影響力,是醫生和家庭成員影響力的5倍。同時,分別有逾六成受訪者表示如果疫苗的臨床測試少於5萬人,及疫苗產地均會影響其接受程度,有52%受訪者對沒有大規模疫苗生產經驗的製造商生產的疫苗缺乏信心。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指,研究顯示港人接種疫苗的意願低,若實際接種情況如調查的趨勢,則未能達到群體免疫及放寬抗疫措施要求,他引述外國有研究顯示,隨着時間及疫情發展,市民願意接種比率會愈趨下降,故不應假設香港的接受率在未來會上升。
陳又指,研究顯示,25至34歲上班族接種意願最低,陳建議提供接種誘因,如向打針者發出接種證書,及提供彈性上班安排等,以提高接種率。至於應否提供直接經濟誘因,團隊指外國有研究分析,提供經濟誘因的效果趨兩極化,或會帶來反效果,令人誤以為接種疫苗風險高,更拒絕接種。
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與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又補充,今次研究有76.4%受訪者的教育程度是中學或以下,他坦言,教育程度愈高者,確實需要獲得愈多資訊才願意接種。他又稱,未來或會在疫苗開始接種後,再進行一次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