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百年的香港首套中文字粒「香港字」重現香江!這套曾用於本港首份中文報章《循環日報》,最早用來印《聖經》和字典的「香港字」,由香港版畫協會機緣巧合之下,於荷蘭的博物館倉庫發現保存完整的字模,協會決定重鑄整套共5,000多字的「香港字」,暫時首批僅得73粒,但亦彌足珍貴。協會透露,重鑄整套「香港字」需費約500萬元,會透過籌錢完成,該會坦言,要完成整套「香港字」的重鑄工作是一條漫長的路。
版畫協會項目總監翁秀梅介紹發現「香港字」的過程,2015年該會籌辦「字裡圖間」展覽時,在研究及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去年得知在荷蘭萊登國家民族學博物館的倉庫中,有批中文字粒,她立即遠赴當地,確認這批字粒便是1860年由「香港字」翻鑄成的鉛模。她興奮地說:「失落了百年,在好多運氣之下,搵番批字,這是全球唯一的香港字模!」
既然有字模,翁秀梅隨即想到要重鑄「香港字」,令其復活,讓香港人知道有這套活字,總好過任其長眠博物館倉庫:「批字模保存得好好,幾十年無用過,在博物館支持下,讓我們嘗試在當地重鑄字粒。」她找朋友贊助了5萬元,加上藝術發展局資助7萬元,總共10多萬元,首批鑄造了73粒。首批字包括:「香港印藝傳奇、字裡圖間」,以及《聖經》第一句「上帝創造天地」等,部分會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
首批字粒成功鑄造後,翁秀梅希望可以重鑄整套5,000多字的「香港字」,每個字20粒,總共兩套,因為其中一套要回贈給荷蘭的博物館,估計總開支涉及500多萬元,「籌錢好困難,但這是我們的任務。」她強調,重鑄字粒有兩個目的——創作和研究,她形容:「香港字是明體字的初型,在30、40年代被認為是落後而淘汰,但到今時今日看來,其手寫感和古樸味,有別於電腦字體的標準化,好有其獨特性!」
活字印刷雖已式微,但文字卻自有獨特的文化傳承力量。翁秀梅指出,該會的「字裡圖間」展覽吸引很多年輕人,亦啟發了他們對活字的興趣,版畫協會也有活字工作坊,讓有興趣的人士執字和排版。
記者甘銘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