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減鹽糖委員會 成效尚未顯現

早於2015年,當局成立「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負責制訂政策方向的倡議予食衞局,以減低市民攝入鹽和糖的分量。轉眼間5年過去,委員會的工作似乎仍處於「雞肋」狀態,公眾對鹽和糖的關注度尚未達到應有的目標。

非傳染疾病中的心血管病及糖尿病,一直是已發展地區中的重大威脅。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成人每日進食應少於1茶匙鹽及6茶匙糖,但香港人卻平均超標接近一倍。於2013年世界衞生大會上,通過一項自願性的決定,倡議於2025年前減少人均鹽的攝入量30%;而世衞近年亦有針對糖分的強烈建議,亦即是終身減少「游離糖」的攝取。

所謂「游離糖」,定義為食品加工或烹煮的過程中,所加入非食材本身的醣類及甜味劑,當中包括蜂蜜、糖漿或果汁中的天然糖分。就此,政府成立相關的委員會制訂鹽糖方針,而減鹽的目標更設定在每年降低3%,以能趕及在2025年前達到世衞下降三成的目標。

直至近日,食物安全中心舉行發布會,介紹於去年9月針對麵包生產商所推行的「自願減鈉目標」,獲得一定正面的成效。在7間參與的生產商所製造的麵包中,一年內的鈉含量平均減少3%,亦即是由每100克食品420毫克降至400毫克的鈉含量。當局現正計劃再邀請另外16間生產商參與是次計劃,讓市民在購買麵包時有更多低鈉的選擇。

我們亦留意到食衞局開展的「從小做起」項目,積極在校園內推動相關的健康教育工作。大約於兩年前,當局在全港約四成的幼稚園及幼兒中心,鼓勵機構為幼童提供清水或不含糖的飲料,以及不以零食作為獎勵方式。另外,更在約九成的小學推出減鈉餐款,目標是將午膳的鈉含量每年減低5%至10%,而現時亦能達標完成。

營造討論空間及氛圍

不過,以上措施尚未喚醒大眾對鹽和糖足夠的關注,委員會總不能常以「過於低調」的方式行事。環觀全球各地公共衞生部門,近年亦推出不同的政策工具,致力改善大眾飲食中的鹽糖含量,當中尤以糖稅最受外界關注。現時,馬來西亞、墨西哥及挪威等國家,均對含糖的包裝飲料徵收稅項,藉以推高零售價格,減低消費意欲。此外,美國有州份亦會規定擁有10間以上分店的餐廳,需在餐牌上標明菜式使用鹽糖的分量。

當然,在推出任何政策前,均需與業界和市民有良好的溝通,但至少當局可以營造出討論的空間及氛圍,讓市民關注到鹽糖對公共衞生的威脅。事實上,正如禁止煙草製品的進程中,亦是歷經多年才達致今天的成果。要通過不斷的倡議及教育,公眾才能夠在上世紀後期接納吸煙有害的共識,又要經過數十年才可以推出稅項及其他規管的立法。

作為已發展地區的經濟體,香港有條件在公共衞生上推動更進取的措施,亦相信公眾有較高能力理解政策的初衷。或許,現時只待當局匯聚民意,至少要讓社會對相關議題有一定的討論及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