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7年燒逾60億 養假難民 夠起6000間公屋

假難民禍港擾民多年,令治安及環境衞生愈趨惡化,近7個財政年度更狂燒高達逾60億元公帑,惟港府一方面大灑金錢在假難民方面,卻對市民苦況視而不見,市民深受住屋、就業及醫療等問題影響,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遲遲未得到適切援助。單計住屋問題,若將該60億元撥作興建公屋,估計可提供約6,000個單位。各界炮轟港府根本是「貼錢買難受」、「百害而無一利」及「倒錢落鹹水海」,促當局將資源撥歸於「港人優先」,先解決港人燃眉之急,投放到不同的利民措施,才是明智之舉。

港府早前指出每個公屋單位平均建築成本,2015至2017年度為60萬元,估計2020/21年度成本突破100萬元大關,故以港府近年撥出逾60億元予協助免遣返聲請者作計算,大約能興建6,000個公屋單位。

助長治安毒瘤 「貼錢買難受」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指,即使6,000個單位未能完全解決本港住屋問題,但至少能紓緩現時長達5.6年的公屋輪候時間,減低民怨,坦言:「60億元不算大數目,但港府已動用太多錢處理這些假難民。」若港府繼續撥大量資源支援有關假難民,到頭來可能是「貼錢買難受」,他建議:「假難民歷年為本港帶來不少治安問題,只要減少這類支援,就能減少一個讓他們來港的誘因。」

陳續指,本港現時經濟及社會受疫情打擊,港府不應如此慷慨,直指:「根本無多餘錢幫這些所謂難民,當中不少更是假難民,必須盡快取消,不再提供經濟上無限量援助。」他認為用於假難民身上的是納稅人的金錢,原可於疫情期間好好支持市民抗疫,可用於「保就業」計劃、可支援中小企、可買口罩給市民或資助市民做檢測,偏偏就枉費金錢在假難民身上。

漠視民間疾呼 設禁閉營冇影

房委會委員柯創盛表示,假難民問題已纏擾香港多時,批評政府沒有積極面對之餘,更漠視民間建議,一直未有設置禁閉營或收容中心安置難民。由2014/15年度起至今7個財政年度,特區政府用於假難民問題的公帑超過60億元,柯直斥政府花冤枉錢,直言:「這60億如同倒錢落鹹水海。」他又指,若這筆錢能投放到不同的民生措施,包括為基層、劏房戶,甚或更多群體提供現金津貼或其他支援,這樣分配財富才有價值。

假難民為港府財政持續造成極大負擔,不少公帑用於審核和處理難民聲請上訴、公費法律支援,以及人道援助等費用。自2009年底改善行政機制實施起至2020年9月,入境處完成審核的22,737宗聲請中,獲確立的酷刑/免遣返聲請只有231宗,確認率僅僅1%,換言之,99%聲請均不成立。

公屋26萬申請 上樓等5.6年

根據房屋委員會數字顯示,公屋輪候仍大排長龍,上樓遙遙無期。今年9月底,輪候冊共有26萬宗申請,預料目前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達到5.6年,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3.3年。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更指,有關輪候時間預計要5年後才有改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