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政治因素不談,港人無能力治港,治理不好香港。從每年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毫無治理方向、計劃、重點,只是空洞許願,一堆雞零狗碎的大雜燴。而且這些許願和雜碎究竟執行得怎樣,出了甚麼問題,第二年的施政報告也從來不講、不交代、不總結。年復一年的混日子交差,就知道港人治港是如何不濟,廢得交關。
有人說這是英夷時代遺留下來的「政務官治港」的慣性。是的,長期以來,香港政務官和「政務官治港」被吹得神乎其神。據說此乃「港人治港」的骨架神髓,他們是精英中的精英。兩位行政長官出身於此,幾屆港府管治團隊都是政務官佔大多數。這樣的「代代相傳」恐怕要到「港人治港」實在混不下去,要到自行消亡那一天。歷史老人已給了23年時間,讓「港人治港」和政務官們威風八面,大展拳腳,也讓他們的無能和花架子充分暴露。它就像一件旗袍,乍看之下似很華麗,近睹細瞧,則爬滿了蝨子,破殘百出,如今就連表面的華麗都沒有了。
回歸之初,有人質疑「港人治港」若以公務員、政務官治港為「主體」,是有大缺陷的,因港英時代的「治港老闆」是英倫,掌握方向和決策,本地公務員和政務官不過是小夥計,只是這些夥計被英夷訓練的「執行能力」還不錯。「港人治港」交到他們手裏,差強人意吧,現在看來,這樣的估計也頗走眼。當年英倫「治港」,行的是市場自由哲學,是所謂「積極的不干預政策」。那時的全球經濟、國際環境和香港的得天獨厚地位,只要這樣「自由」和「不干預」下去,就能風生水起。英夷也如是觀,根本不需要制訂甚麼發展方向、產業政策,不需要考慮經濟轉型。
老闆如此,夥計當然就更不知「決策」為何物,「計劃」為何物,「方向」為何物。他們以為「執行」就是一切,「套路」就是一切,以不變應萬變。然而事實證明,就是這點夥計的本領也被高估了,他們引以為傲的所謂「執行力」也不過是銀樣鑞槍頭,中看不中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