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經濟持續低迷,更有意見指在經濟下行期中住宅辣招早撤為妙,惟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僅提出撤銷工商舖等非住宅物業雙倍印花稅,住宅物業辣招仍不減不撤,港府被批評調整樓市辣招後知後覺,欠靈活性,令樓市在經濟下滑中面臨更大風險。施政報告的民生議題同樣「交白卷」,有關注基層組織炮轟不少重要民生項目一拖再拖。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拓土建屋大計,例如重建大坑西邨;港鐵小蠔灣車廠用地上蓋發展制訂分區計劃大綱圖;收回三個位於茶果嶺、牛池灣和竹園聯合村的市區寮屋區;並聲稱覓得330公頃土地,可興建31.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能滿足《長遠房屋策略》未來10年約30.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是「超額」完成。
房策看似多招,但實際上是小修小補,單是330公頃土地,主要來自東涌填海、古洞北/粉嶺北和洪水橋/廈村等新發展區的農地和棕地,以及多幅改劃作公營房屋的用地等,都是舊調重彈,上述政策大都處於規劃或研究階段,最快也要10年後才有單位落成,遠水不能救近火。
多名議員批評覓地有「篤數」之嫌,轟房屋土地政策「碎濕濕」、「炒冷飯」,反映港府房策無招,只想蒙混過關。香港建築師學會亦質疑港府統計,認為當中或納入地契未到期、或以土地收回條例的土地「泵大」數字,期望港府交代細節。
對於港府強調,現時看不到數據支持改變住宅樓市管理措施,有經濟學者批評港府房策,分析指辣招根本無法處理剛性需求問題,當局即使放寬辣招亦不會炒高樓價,反而可讓有意暫時離場的業主鬆綁,激活市場氣氛。
本港經濟衰退、失業問題嚴重,施政報告卻懶理民困拒「派糖」,港府更表明須再評估長者生活津貼劃一採取高額津貼的實行時間,或令逾萬長者被延遲加津貼。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則批評,施政報告在民生方面近乎「交白卷」,不但沒有設立失業援助金等紓困措施,部分早已提出的政策亦無進展。她又提到,疫情下市民經濟壓力大增,促港府落實失業援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