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過往不少歷史建築物活化後,最後都只剩下光鮮的外殼,失去昔日光芒。屹立北角逾半世紀的皇都戲院,始創人歐德禮為成就其音樂夢,把醉心的音樂推廣給其熱愛的社區,決定在當年猶如郊區的北角引入「劇院式戲院」,流行文化學者吳俊雄表示,最希望皇都戲院能保育到這一段精神,但他坦言「保育硬件困難,保育歷史都困難,但保育到歷史的精神是超級困難」,他希望活化後,能保留其劇院式戲院的功能,並將舞台交給年輕人,重現50年代香港「創意爆棚」的風光。
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的吳俊雄,細說皇都戲院的淵源,指歐德禮(Harry Odell)在1952年當時仍未發展的北角,興建劇院式戲院璇宮戲院,不時邀請外國的知名樂隊前來表演,但成本高昂,「朝早個幾銀紙戲飛,夜晚就20蚊戲院」,直言戲院以這種排演方法明顯難以生存,歐德禮明知而為,全因他鍾情這種音樂,喜歡把音樂推廣給香港人,不計較賺與蝕。
不過,他坦言活化工作仍屬非常初步,顧問委員會開會時有提到上述的願景,尤其是希望保留其劇院式戲院的特色,混雜大眾日常較少接觸的前衞藝術,重現歐德禮本着「試吓得唔得」的精神。惟活化方案未有定案,他坦言擔心發展商會「走數」,活化後的成品則會「走樣」。
不過,吳仍有信心,提到至今開會的經驗很好,各人都很專業,大部分時間都是講及文化和內涵,仍未提到成本效益,他亦認為持有業權的新世界發展相當重視此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