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聲稱覓得330公頃土地於未來10年興建31.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但被外界質疑數字存在「水分」。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相關建屋數字可靠及實在,但承認現時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6年,需於5年後才會有大改善。議員及關注團體批評政府拖多5年才能縮短公屋輪候期是不能接受,又質疑相關建屋計劃估算太樂觀,認為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陳帆昨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政府覓地建屋正在追落後,但未來10年提供31.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建屋數字是可靠而實在,因為當中若有部分土地可能延後,當局不會將其計入未來10年的建屋計劃內。但他指,相關公營房屋單位分兩批推出,首5年推出10.1萬個,後5年再推出餘下約21萬個,估計現時市民平均輪候5.6年才獲編配到公屋單位的情況,需要於後5年才能夠有大改善。
議員柯創盛批評,現時市民等上樓時間太長,情況再維持多5年不可以接受。他批評政府的建屋計劃「遠水不能救近火」,而且一廂情願兼過於樂觀,以往經驗顯示建屋計劃最終會於釋放土地、改劃程序等多個環節上有落差,他估計相關建屋目標很大機會「走數」。他認為政府必須實是求是,加快行政和規劃程序,並且將覓得土地與輪候公屋3年上樓的目標掛鈎,方可解決市民居住問題。
公屋聯會主席文裕明認為,公屋輪候時間未來可能會再延長,他亦認為政府的建屋計劃「遠水不能救近火」,例如茶果嶺的寮屋區即使收回土地,亦要於2025年才開始動工。他認為現時在建屋流程上政出多門,每個部門都按本子辦事,缺乏統籌協調,結果拖慢建屋流程,政府必須拆牆鬆綁才可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