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棄用「中國製造」 說法矛盾荒謬

近日看網上影片,發現某傳媒記者以體驗的方式,鼓勵市民從衣食住行各方面「戒國貨」,即是以棄用任何「中國製造」的產品作為生活指標。基於內地對糧食及日用品的穩定供應,香港一籃子消費物價才得以穩定,而幾乎每位市民亦是國產貨品的受惠者。如今有人公然慫恿「天予弗取」,做法可謂相當反智。

十年河東 十年河西

事實上,每個國家或地區的工業水平,也會有一定的發展過程。說說德國,今天當地所製造的貨品享譽全球,但實質在19世紀末期並非如是,當年德國工業基礎薄弱,產品難與英國貨競爭。為防止德國次貨流入,英國更規定所有德國製造的產品需加上標註,才能將其銷售至英國境內。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德國在人才培訓及勞動制度均有長足的進步,後來亦成為不同地區學習的模範。在20世紀初期,德國已能躋身世界工業的頂尖水平,實非當年受英國所鄙視之流。「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也正正道出德英兩國在製造業上的此起彼落。

再說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國內經濟逐漸復甦,但其所製造的貨物形象並不討好,而當年西方的市場也曾抗拒過「日本製造」的產品。同樣地,經過日本科研多年來的探索,現今電子產品暢銷全球,尤以相機及影音娛樂設備聞名。也許,就是當成功以後,很少人會記起幾代前的事情,也未必知悉世界格局的變化。

中國的製造業約於上世紀80年代起步,多年來一直向已發展成熟的工業國家學習,不斷改善國內的技術水平及產品質素。受惠於近年自主研發突破,國家致力提升產品的質素,再加上監管部門的努力,使國內外均開始感受到「中國製造」的魅力,塑造出「價廉物美」的代名詞。部分品牌亦成功「走出去」,已擺脫過去予人差劣的形象。

然而,香港某些人卻在提倡抵制國貨,似乎是與世界潮流脫節有關。說回開首提及的影片,記者首先嘗試停止使用中國製的成衣及化妝品,對生活亦未算是帶來很大的不便。然而,其後要罷坐中國製的港鐵車廂,又聲稱搭乘由歐洲車廠所出產的巴士較為「高檔」,言論實在令人相當難堪。

即使穿衣或交通能避開「國產」,但食物始終難以完全擺脫來自內地的材料。諷刺的是,影片中的記者隨即介紹完全採用非國產食材的餐廳,而負責人更聲稱從外地進口的材料有較高的健康認證。但是他忘記了,香港的主要供水來源是內地東江水。他在喝東江水湯的同時,竟說全是入口貨,太自欺欺人了。外地比內地食材更為健康的歪論,真難有實質的證據支持;另一方面,他們有此種認知,只是對內地食物的供應鏈存有偏見,常誤以為會出現嚴重的食物安全問題。

說到底,內地與香港一衣帶水關係密不可分,而兩地人流及物流進出頻繁,抵制貨品的做法根本沒法行得通。任何狹隘的單邊主義模式,都與現今世界發展的格局相違背。正如一部智能電話,美國設計同時又在中國組裝,按照抵制國貨人士的原則是應將其「戒掉」。只是此舉充斥其內在矛盾的荒謬之處,不免惹人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