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開啟了國際經貿格局的大變。
一是協定排除了美國,成為區域的協定。美國再不能君臨天下那樣,參與一切,主宰一切。這應該是二次大戰後第一個大區域協議美國沒法參加,政治意義巨大。
二是協定是由東盟發起,能夠成功簽署凸顯東盟的作用及其在國際經貿中的中心地位。東盟再不是亞洲邊陲之地。
三是借助東盟之力,把東盟3個10+1協議合併起來,便把中、日、韓這東亞3大國連接,在多邊協議中達到雙邊協議效果,這也是中、日兩國首次的雙邊經貿協議關係。
四是澳洲、新西蘭加入,顯示了太平洋西岸的經濟大整合。東亞的吸引力大於美國,尤其是澳洲近年政治上靠攏美國,仍然要參加RCEP,經濟因素作用大於政治。澳、紐加入亦同時削弱美國「五眼聯盟」的團結力,澳洲應不敢過於替美國為虎作倀。
五是印度退出,正好重申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區隔,與其大雜燴地擴大組織,卻帶來日後眾多爭端,倒不如縮小範圍,更有利推進區域的政經整合。成功之後,印度早晚回歸。印度在RCEP之外,也會減少它在東南亞與中國的爭執。東南亞歷久為印度勢力影響範圍,印度藉RCEP深度介入東南亞,必然挑起對華的矛盾。少了印度,RCEP經濟不受影響,卻免了政治風險。
有論者以為RCEP代表中國的勝利,在中美貿易戰中卻實在代表中國突破美國的圍堵。但RCEP是各方之力,不是單靠中國。東盟之力應比中國更大,對東盟各國的裨益巨大,亦可突破東盟10國自由貿易區進展緩慢的困境。中日韓都是東盟的主要投資者和貿易夥伴,RCEP排除現有貿易障礙,有助東盟與中日韓3國形成龐大的經濟整合體。把世界工廠,從中國內地擴及東亞、東南亞,鞏固在全球的主宰地位,壓倒美國及歐洲。而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裏,RCEP各國均屬低風險區,反映這些國家政府能力與制度的優勝。它們的整合在疫後恢復中更可帶領全球發展,東亞、東南亞的經濟可上一個新的台階。這是歐洲殖民主義之後,亞洲(即使沒有印度)復興壓倒歐洲的時代的開始。300年來的大變,意義不僅在經濟,更在社會政治和文明的大範疇。
RCEP應該是中日韓排除積怨,尋求在共同發展中和解之機,中日早有意合作,RCEP便是最佳平台。至於香港與台灣,在RCEP中得益相反。台灣是被排除在外,政治與經濟都會受損。香港則可借中國之力參與,但具體怎樣參與,需要特區政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