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昔日以漁港著稱,近年漁業卻日漸式微,一群90後年輕人為重振漁業,在1,100平方呎的工廈展開甲殼類水產養殖研究,以成本低、生長快的澳洲鹹淡水藍龍蝦作試驗,成功研究出有效率的養殖方法,把蝦苗存活率由五成提升至八成。他們未來將製作養殖手冊及短片分享經驗,並接洽本地漁農,協助其投入可持續發展漁業。
機場管理局因應機場第三跑道工程的環評要求,撥款4億元設立兩個基金,資助改善海洋生態和提升漁業的研究,其中漁業提升基金至今批出13宗申請,涉款約2,000萬元。由多名90後年輕人成立的香港水產科研有限公司,連續獲基金資助兩年,共獲資約166萬元,推行養殖澳洲藍龍蝦的試驗計劃。
團隊成員之一的李遠昇表示,藍龍蝦生長迅速、技術較普及回報較高,十分適合養殖業,而工廈養殖亦可免去極端天氣帶來的風險。他稱團隊經過反覆觀察試驗後,終發現養殖藍龍蝦的最適合環境,如每缸養20隻,水深約0.2米,水溫要在攝氏24至26度等,團隊亦成功利用循環水養殖,減少用水。
另一名成員羅承昭則指,養殖初期遇到不少問題,如龍蝦會因互相打鬥而被折斷蝦鉗,或因此滯銷,團隊其後使用獨立膠盒養殖,成功避免打鬥。團隊指出,經試驗後蝦苗存活率由五成提升至八成,其體積亦由3至10厘米長成8至15厘米,達到可出售的準則,試驗期間更意外繁殖出一批蝦苗,未來會就繁殖方向進行研究。
基金管理委員會主席梁美儀表示,過去漁民以捕魚為主,養殖業已成為大趨勢,又稱漁業從業員大多年紀較大,認為計劃可協助業界增值,並逐漸科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