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科技巨無霸近日在香港招股上市,掀起認購熱潮,凍結資金可能達萬億元,勢超過早前上市的內地飲品股,後者吸引逾70萬名散戶認購,凍結資金6,700多億元。新股上市熱火朝天,與死氣沉沉的實體經濟形成鮮明對比,這反映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沒有改變,亦證明香港除了炒樓炒股,實在沒有其他出路。
雖然去年爆發反修例黑暴,社會動盪不安,但香港證券市場表現依然不差,去年第4季新上市公司數目更創下歷年最多紀錄,令香港成功蟬聯全球集資額第一。尤其是部分中資巨企從美國回歸,更使香港坐收漁人之利。不難預料,隨着中美關係日趨緊張,中概股勢必陸續回歸,香港作為對外門戶,具有天時地利之便,只要繼續保持金融中心地位,就不必擔心沒有生意。
不過,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香港金融發展指數在全球居於前列位置,股市集資額甚至超過紐約,無疑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但也正因為香港過於側重金融業,導致產業空洞化,整體競爭力每況愈下。在亞洲四小龍中,南韓、新加坡及台灣都有科技產業支撐,只有香港獨沽金融一味,這是長久之計嗎?
目前香港在金融方面還能保持一定優勢,主要是得益於內地因素,中央政策扶持、中概股來港上市,以及人民幣離岸中心的作用,令香港金融市場歷久不衰。但隨着內地高速發展,市場日漸成熟,上海被定位為國際金融及航運中心,深圳被定位為大灣區重要引擎,海南島也正全力打造自由貿易港,香港優勢逐漸弱化,金融業老本到底還能吃多久,不能不令人懷疑。
更何況,香港的問題不僅僅是競爭力下降,還有政治因素作祟。黃絲黃媒逢中必反,連中概股來港上市也視為洪水猛獸,如此反智的社會還有明天嗎?他們自娛自樂,將「黃色經濟圈」視為救命稻草,不是很可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