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山嶺步道處處,吸引不少市民行山健體,疫情下更刺激市民行山意欲,然而愈多人行山,山徑的消耗愈快,保養需求亦愈大。清理山徑水渠更是維護山徑的重要一環,但這工作要由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及技巧的維修員去做,有環保組織舉辦山徑維修訓練班,向義工教授相關知識,並發起山徑水渠清理活動,為保護山徑出一分力。
義工今鼎和綠惜地球項目主任Raymond先把渠蓋取走,看到渠蓋下密集的泥土後,便出動各式剷泥工具把渠道的沙泥和落葉移至籮中,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Vivien(鄭茹蕙)則在旁把卡在渠蓋縫隙的沙石除去。待籮裝滿後,義工Amy再協助把泥沙傾倒,眾人手法純熟且充滿默契,不消十分鐘便清理好一段水渠。
現場為熱門遠足路段之一的麥里浩徑第十段,亦是今鼎修葺過的超過第十段山徑,作為行山愛好者的他自去年參與綠惜地球的培訓課程後便一直致力水渠清理,雖然每次都「身水身汗」,而看到山徑完好如初的滿足感,是他一次又一次參與的原動力。
近年本港山徑使用量愈來愈高,疫情下山上更見人頭湧湧,市民幾近要排隊行山,不少人更會抄小路而行,惟Vivien直言此舉令山徑步道兩旁的植物容易死亡,沙泥欠缺植物根部抓住便容易流失及堵塞水渠,無法有效疏導的水流又會加劇水土流失,造成惡性循環。修復山徑本應刻不容緩,惟待修山徑太多,漁農自然護理署欠缺職員處理,因此Vivien萌生「自己山徑自己修」的想法,由該署及海外專家向義工傳授山徑管理的知識及技術,最終更獲該署發牌,讓義工團能自行到不同山嶺進行工程。
別以為他們的工作看似簡單,技術純熟如Amy都只形容自己是「略懂皮毛」,皆因現場勘察、復修手法以至工具使用等每個範疇都大有學問,Amy直言自己尚在學習中,希望將來能進一步掌握相關技巧。Vivien 亦補充,並非每段山徑都有修葺必要,需要有專業知識判斷如何才需要進行工程,而且基於法例,郊野公園一草一木都屬政府所有,若擅自移取則有機會犯法,因此希望有更多有心人能參與培訓計劃,未來攜手保衞郊野環境。
圖:甘偉倫/文:劉燁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