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深層次矛盾

香港的黑暴問題看來已漸趨緩和,進入尾聲,連警方也開始解散部分防暴隊人手,把警力重新調配回到各警區,負起日常維持治安任務,可見警方也認為大型群眾聚集騷亂的行為,次數已逐漸減少,參加人數也見下降,普通警力已足夠應付。

烽火稍歇,不少論者又重新提出這場「反修例」風暴的源起問題,特區政府是否需要再仔細檢視一下,找出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好對症下藥。到底有何結構性社會因素,觸發起許多青少年一代突然爆發的怨氣,造成他們大規模集結,上街對抗搗亂和大肆破壞?

最多人提出深層次矛盾不脫兩個大問題:貧富懸殊和房屋問題。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經濟必然產生的問題,無法徹底解決,香港大多數居民不肯接受共產主義,不支持財富重新分配,就算帶社會主義色彩較重的公共政策,如向企業和富人增加徵稅,向窮人發放更多福利,也遇到很大抗拒。儘管不少輿論對北歐社會表示羨慕,但很少人會主張抽取高額稅率,以補貼各種社會福利龐大開支,故此解決貧富懸殊問題無從入手。

房屋問題又如何?香港樓價租金高企,是全球房地產最昂貴的城市之一。特區政府一直找不到解決辦法,幾年前還有人在居住問題上向政府施壓,例如要求增加公共房屋供應,把申請者輪候時間縮短,房屋委員會曾以平均輪候時間縮短至三年為目標,但如今卻只做到五點五年。前幾年曾經擾攘一番,不少公屋住戶的父母一早便為子女申請公屋,好加速他們獲編配的等候時間,也有大學生剛畢業便申請輪候,這些都曾成為傳媒焦點,不過近年倒不見有傳媒再提起。

近十年建成的私人樓宇,已從一○年的每年一萬不到,增加至近幾年每年一萬五千左右。但樓價一直上升不降,政府辣招並未能明顯為樓市降溫,究其原因當然是供應不足。要增加公屋或私樓供應,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增加土地供應,問題是增加土地供應需要收地,又涉及太多社會環節利益,收地處處受到掣肘,郊野公園用地不能動、改變新界鄉村農地要安置農戶、環境保育、解決貨櫃存放問題,填海可能破壞海洋生態,「明日大嶼」反對者眾。種種困難,除非出現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否則無法解決。

有政團建議內地政府在內伶仃島以南一帶填海造地,轉賣給特區政府,以解決土地供應問題。內伶仃島其實距離屯門和大嶼山才幾公里,修橋連接造價較低,填海造地後可以把貨櫃碼頭遷去,也可以大量建屋,這一招大可徹底解決香港土地供應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