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署僵化食物援助期短 基層隨時糧絕

反修例示威及新冠肺炎疫情夾擊,本港失業率高企,基層家庭無飯開,無情社會福利署卻鐵板一塊,食物援助計劃難救命!社署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今年一至八月申請個案高達一萬二千多宗,較去年同期大增五成三,提供餐次達二百四十萬次,社署規定領取不超過八周的基本食物援助後,相隔半年才可再申請,令貧困者捱飢抵餓。有議員批評社署做法僵化,沒有按疫情發展因時制宜,建議延長援助期。另一邊廂,非政府機構推出食物銀行,疫情期間已向八千戶基層家庭施以援手。

社署委託東華三院及保良局等八個機構營辦短期食物援助服務,為難以應付日常食物開支的人士,包括失業、低收入或新來港人士、露宿者等,提供一次過不超過八周基本食物援助。

首8月求助增53% 至1.2萬宗

今年一至八月申請個案數目達一萬二千五百三十四宗,比去年同期約八千二百宗,增加四千三百宗,受惠人次近三萬六千,比去年同期多一萬二千(見表)。但社署規定,有關家庭再次申請援助時,需要聲明最近申請相同服務已超過六個月。

社署解釋,計劃下設有審核原則及申領資格,申請人相隔半年才可申請第二次,是避免申請人長期依賴短期援助。不過,營辦機構可視乎個別申請者的特別需要,將服務延長多於八個星期;如服務使用者有長期福利或其他服務需要如綜援需要,機構會轉介至合適的服務單位。至於會否增加資助,該署指,政府在二○至二一年度財政預算中已將計劃承擔額增加八千五百萬元,預計可額外增加最少兩萬受惠人次。

社福界斥卸責 倡延長至16周

社福界議員邵家臻認為,疫情下不少市民開工不足,急需食物援助服務,但計劃只提供八星期援助,批評政府沒有因時制宜,做法僵化及官僚,市民只能依靠非政府機構的服務,「及時雨」並非來自政府。他促請社署延長援助至十六星期,並為相關機構增加人手及支援。

為填補服務空隙,多間非政府機構會化身食物銀行,回收食物後提供膳食,其中惜食堂高級經理王敏儀指,基層對食物需求在疫情期間明顯增加,自四月起基層家庭個案由二千五百多戶,急增至近期八千三百多戶,大增逾兩倍。惟疫情步入第三波令廚房減少運作,員工分批上班,食物包由每日一萬二千至一萬三千份,減至八千至一萬份。

惜食堂會將部分食物包送到其他組織,再轉贈市民,王指,疫情下食物包由熱食改為凍食,方便市民一次取一周分量,惟部分機構沒有設施放置凍食包,甚至暫停服務,令派發食物服務受限。該會亦暫停招攬二百名義工,由部門同事協助包裝等工作,服務面臨挑戰,只能見步行步,冀市民捐贈食物、金錢及防疫物資,令更多人受惠。

醫福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