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國際城市,但是視野、文化並不十分國際。
香港從開埠以來都是依附英國,一九五○年後才有香港居民的概念。但是,不是本地鄉民,便是移民難民,對香港、中國乃至世界沒多大關心,都是從個人私利着想。香港只是借居之地,也在狹窄的視野下,只看到英國、美國的英美世界。加以英國有效的奴化教育,美國偽裝的文明文化宣傳,多數人不理會英、美以外的世界,包括內地。當然,同盟會、共產黨都曾經利用香港,卻只是作海外基地、海外逃難之所,並沒有着意經營。香港是英、美在中國邊緣的「飛地」,僅有各方利用的價值,沒有本身立足中國、世界的價值。
香港的發展,均屬偶然,因國際、內地形勢變化而在意料之外產生。即使如此,各方勢力,包括新舊移民,對香港只予取予攜,消費香港的偶然而發的經濟好處,沒有根,沒有歸屬感。一心移民的社會怎有公民社會,也怎會從香港的發展來關心香港所處的內地、國際環境呢?
從媒體、學校教育與社會文化來看,香港的國際認識全由英、美媒體餵養。即使網絡訊息發達,香港還少有英、美主流媒體與文化以外的訊息。香港人外遊多,可幾乎全是吃喝玩樂,對當地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漠不關心。內地旅客到倫敦大英博物館以拍照留念為尚,香港旅客則連大英博物館都不去,更多的是到唐人街吃中餐。
香港人在港或出外,對國際、內地變化都缺認真的關心和認識,不符國際城市的要求,也因此,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底下,香港社會卻反其道而行,本地化,反內地,這與美國民粹主義、種族主義的「美國優先」竟有相近之處。根源或許除外國媒體和政治勢力宣傳推動外,香港不少人的愚昧無知,不知內地、國際的發展,不知香港繁榮發展的內地、國際關聯基礎所在,便可以無知地「攬炒」,自掘墳墓。
內地及國際形勢正在大變,香港要保持國際城市的功能與價值,不被上海、深圳等取代,便要適應外部環境的轉變,重新開展國際化,排除被長期誤導的認識與所謂「普世價值」的取向。
可是,這樣轉變不易,一是既有思想既有利益勢力龐大,必然激烈抗拒。二是要轉變,需要對英美世界以外的世界有足夠的認識和相關人才來把香港的視野打開,讓更多港人可以選擇。這樣的轉變,是知識與人才的轉變,關鍵是教育,是百年樹人的教育。轉變的道路艱難長遠,但不如此轉變,香港便沒有發展機會,港人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