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名錶風氣

近月來香港發生了好幾宗與名錶有關的路上打劫強搶罪案,除了暴露社會治安愈來愈差之外,犯罪涉及名牌貴價手錶,是否也側面顯示了一些社會風氣的轉變?

有幾宗是金飾珠寶行劫案,匪徒掠去的貴重物品,有金飾和名錶,總失物價值超過百萬元,價值雖高,卻沒有太大特點。但是其他的劫案,似乎都是環繞名錶發生,例如有一名十五歲少年戴價值十一萬元名錶在馬鞍山遇劫,劫匪亦是十多歲的青少年。又如一名四十七歲男子在大圍港鐵站交收名錶被斬傷,被劫名錶據悉值二十七萬元;被劫男子有報道說是澳洲工程師,一說是錶行職員,被捕疑匪都是二十歲。

此外,天水圍有二十三歲男子被搶價值一百六十萬元名錶,搶匪四人蒙面,被劫男子身中多刀。據報道,事主住區內村屋,任散工,名錶已買了三年。另一宗是以為網購名錶,卻於交收時「中伏」,消息稱,事主在網上平台見有「賣家」放售三隻共值約六十三萬元的名錶,聯絡「賣家」,相約在大埔一露天停車場交收,結果被搶去六十多萬元現金。又一宗發生在尖沙咀,一間錶行男店東收舖離開時,被三名懷疑南亞裔賊人行劫,男店東身上一隻名錶被搶去,價值一百四十萬元。

這幾則新聞除了環繞名錶,另一特點是部分涉及店外私人買賣。按正常操作,高價名錶有出廠證明,出處可以追尋,不易作黑市買賣;而且價值十多萬到百多萬元的交易,怎可能單憑網上訊息便在街外交收?既沒有可信賴的店舖保證,也缺乏權威人士協助鑑定驗收,若交收後發覺名錶有損壞有懷疑,找誰賠償退貨?又因買賣的名錶涉及金額高,雙方都知對方或攜帶巨款,或身懷貴重物品,萬一其中一方意圖不軌,如何才能提防,保護自己?報道中每當搶劫發生時,匪徒不惜使用暴力,動輒揮刀傷害對方,如此危險的交易,為何仍有人膽敢去試?

舊時我們聽到的購買名錶的顧客,都是城中富商或影視娛樂界知名人士,據悉是為了自炫,也為了保值,一般市民覺得不值,很少一顧。有富商時常向記者展示的,是戴了多年、才值幾百元的電子錶。想不到時移世易,如今連無人認識的青少年也時興戴名牌手錶招搖過市。這次新聞報道其中一、兩個戴名錶者都年紀很輕,一名十五歲少年佩戴值十一萬元名錶,另一名二十三歲青年戴的名錶價值逾百萬元,難道他們不怕別人知悉動了歪心?以他們的年齡,一般應沒有足夠收入或金錢購買這些奢侈品,他們的家長又為何重金資助,難道不怕引起盜賊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