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妄言脫鈎

香港的出路,只能與珠三角和內地合作,找出相輔相成、協同的發展戰略和路線。

今天香港能怎樣脫離內地發展?

一般生活用品,香港當然可以從全世界市場採購,但一如美國要與中國脫鈎,成本便會大增。食水、能源對內地的依賴則不易改變。

至於經濟運作,香港的國際城市功能,基本上已與內地緊密結合。

金融方面,香港主要是以A股為主的股市和相關的衍生工具市場,財富管理、基金行業也主要是依賴內地因素,連保險業亦是靠內地訂單。實際上,香港金融市場的最大資金來源,是來自不同渠道的內地資金,包括內地在海外流轉循環的外匯資金。捨這個內地因素和內地資金,香港的金融市場規模可能不如廣州,不用說與上海、深圳比較。

其次是貿易相關服務業,基礎是內地對外的進出口。即使港商,本地生產規模已差不多消失,重建不易也費時,在內地的生產規模也大為萎縮。香港只服務港商的貿易服務、物流、航運因而大減。事實上,海運方面,深圳、廣州已經替代香港,香港只餘不入港的轉運業務,連餵給港的功能也不如。若香港要與內地脫鈎,珠三角的港口城市便可放手把香港的業務接替,香港便回復到開埠前廣州外港的地位,與澳門並列,也被深圳排擠。

香港的零售市場,從新冠肺炎疫情可見,少了內地旅客,靠本地居民消費,難以恢復「沙士」之後的興旺。幾千萬高消費的內地旅客群體,是不可能由海外旅客來替代,而且不少外地旅客來港同時往珠三角,單只香港,吸引力有限。而香港若與內地關係惡劣,內地資金便不來港。當前香港最大投資者是中資企業,包括眾多企業利用香港作為海外投資的跳板和海外總部。若它們撤退,香港的投資、商業地產、就業等等都會大減。外國企業來港,亦多因內地因素和與中資企業的業務關連,中資企業一撤,便會是骨牌效應。

香港從開埠以來便是因着內地的關係而發展,英國殖民地時代抑制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但始終利用內地的經濟政治因素來鞏固香港的繁榮與發展。即使美國因韓戰封鎖中國內地,英國一直是陽奉陰違,虛與委蛇。因為它知道一旦香港與內地斷絕,經濟作用全失,作為反共基地是沒法久存的。

很可惜,香港現時的一些人,直接或間接支持「港獨」,卻無英國人的智慧和對香港安危的認識,妄自反對和排斥內地,結果不過是「攬炒」,然後雞飛狗跳,投靠外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