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不棄藝術

港人日均棄置超過一點五公斤廢物,蔬果網、紙皮、飲品蓋、舊廢紙等家居常見廢物,除棄置堆填區外,還有沒有其他「歸宿」?有環保藝術家憑着「人棄我取」的理念,運用創意把看似無用的垃圾變成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品,除給予廢物一個重生機會外,更減輕堆填區負擔,做到真正的「化腐朽為神奇」。圖:朱偉坤/文:張美婷

「你可以用鉛筆喺紙皮上畫咗魚嘅形先。」環保藝術家彭淑儀(Agnes)三兩下工夫便在廢紙皮上剪出一條大魚,再剪出兩個橢圓形的「魚肚」貼在魚身上。至於色彩斑斕的蔬果網,Agnes剪成條狀或圓圈,弄成花朵或波紋,張貼在「魚肚」上,再貼上魚眼,最後在上下位置各刺一個洞,串上繩子和吊飾,一個充滿創意的環保魚類吊飾便製作完成,「小朋友仲可以畫吓畫、填吓顏色。」

改變廢物特性 賦新生命

「用身邊隨手可得嘅廢物創作出有欣賞價值嘅作品就係環保藝術。」Agnes從小喜愛藝術,長大後更把興趣發展成事業,並於八年前創立畫室,主力推廣環保藝術。她善於把廢物改造成藝術品,其中最愛使用蔬果網,「細個已經覺得呢個物料好得意,依家就發現蔬果網濫用問題好嚴重,係一個好值得關注嘅環保問題。」

環保藝術創作困難之處在於物料收集。Agnes鼓勵廢物循環再用,從不主張購買,寧願慢慢收集,「好似蔬果網,我自己一個人點食到咁多蔬果,所以通常會叫身邊人幫我一齊收集。」Agnes坦言創意是環保藝術的精髓,因為廢物不如其他藝術材料般具高可塑性,要改變廢物特性再創作有一定難度,「你需要花好多心思同知識,去將廢物重塑成你想要嘅嘢。」

中秋將至,Agnes今年再次應商場邀請,替食肆布置裝飾。去年她用蔬果網、舊報紙、舊文件夾等,製作環保中秋燈籠。今年繼續沿用蔬果網及紙皮,製作出七彩繽紛、看似傳統燈籠的魚類吊飾,「魚係中國傳統吉祥之物,有祝福嘅意思。」Agnes希望透過作品帶出現今過度「包膠」及海洋垃圾等問題,呼籲大眾珍惜海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