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烈醫護任代父母 照顧兒科患者

【本報訊】新冠肺炎的患者遍及各個年齡層,其中有七十六位十八歲以下的兒科病人,在瑪嘉烈醫院接受治療,現時大多已康復出院。病人出院,不止家屬開心,醫護人員亦覺欣慰。照顧兒科病人絕不容易,年紀較小的自理能力弱,年紀稍大的或不擅表達,兒科的醫護人員不止要有父母心,有時還真的要擔當起代父母的角色。

每日致電病童雙親 告知情況

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指,在安排病房時,會盡量安排八歲以下病人的父母入住同一病房,以便照顧。若父母同是患者,可一同接受治療;若父母不是患者,醫護會先講解清楚,才讓父母進病房,孩子出院後父母需隔離十四日。有時父母未能陪孩子住院,關醫生就會每日致電有關父母,告知其孩子的情況,令他們稍稍安心,「有些父母真的會等你電話,有時工作晚了,他們照樣等,令我很感動。」關醫生又慶幸,院內兒童大多症狀輕微,無需用上藥物治療,康復進度均不錯。

今年三月,一對父母帶同十六個月大男嬰從英國回港,一家三口先後確診新冠肺炎。關醫生憶述男嬰是當時年紀最小的患者,醫院如臨大敵。男嬰媽媽李女士最早確診,無法跟男嬰和丈夫住同一病房,李女士指從未跟兒子分開,見不到愛兒很沮喪。當醫生知道情況,為她送上網絡卡,讓她與兒子視訊;李女士指「我很感動,那份心意遠超一張卡。」她坦言可以見到兒子,給予她莫大鼓勵對抗疫病。

「冷漠」少年出院 感謝卡塞床鋪

在醫院的兒科病人,最大十七歲,最小不過個多月大。瑪嘉烈醫院資深護師(傳染病中心)陳瑩斐提到,年紀較輕、無父母陪同的孩子,剛入院難免哭鬧、常按床頭鐘、說想見父母。醫院會為他們準備不同的遊戲和玩具,有時亦會安排他們住四人病房,幾個孩子玩熟便打成一片,不再哭鬧。但講到印象較深刻的事,陳則提到一位平日很少說話的十七歲少年,「你問他今日怎樣,他總答沒甚麼,好像很冷漠!」豈料少年出院時,將感謝卡偷偷塞在床鋪,卡上寫滿感受和謝意,陳才驚覺少年只是不擅表達。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