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血庫持續告急,而且血液沒有代用品並受儲存期所限。其中在外科手術中,補充病人的血液流失最為重要,但不必要的輸血不僅浪費可貴血液,病人亦可能要承受來自輸血而引發的潛在併發症風險。本港有醫生組成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冀實施「病人血液管理」,可有助減少手術中出血,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減少對血液的依賴。學會希望相關概念可以普及,以應對疫情及後續挑戰。
病人血液管理包括:通過改善紅血球及鐵儲存,以促進紅血球製造及改善患者手術前貧血的情況;盡量減少手術中失血及凝血液障礙造成的出血;治療開始時,利用病者自身對貧血的承受能力,改善輸血效用。
學會成員之一,將軍澳醫院麻醉科顧問醫生鄭鴻佳指,早於二○一○年,世界衞生組織及多個國家便倡議「病人血液管理」;惟本港當時不少醫生都傾向參考血色素指數作為處方輸血的指標,故相關概念在港並未普及,「相對遲起步」。後來,鄭在二○一五年下旬至二○一七年六月,於將軍澳醫院為一百六十八位切除大腸腫瘤病人,實施臨床輸血管理及術後康復綜合方案,成功令患者術後的住院日數由八日減至四日,病人的輸血率亦由三成三減至一成一,即有三分之二病人毋須輸血,後來相關概念擴展至骨科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以及婦產科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等兩個專科。
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主席周雨發指,由於亞洲人的飲食習慣,對紅肉的需求少,故市民要預防貧血,可進食含鐵質的深綠色植物,如菠菜,及多進食維他命A和C的食物,以幫助吸收鐵質。學會成員,威爾斯親王醫院麻醉及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徐倩蕊補充,市民日常除了進食鐵質較豐富的食物外,亦應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相關的研究結果由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撰寫,並刊於最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雜誌總編輯黃至生教授指,過去五年雜誌的影響系數由零點八七二升至一點六七九,顯示雜誌在科學及社會科學中有一定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