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疫情嚴峻,已連續十日單日確診個案破百,單靠公院根本無法接收這麼多的患者,這個時候港府是否有必要與私院合作,倣效過去流感高峰期向私院買位,將非新冠肺炎但需住院的公院病人移往私院,以騰空更多床位用於治療新冠患者?惟別說港府無意這樣做,私院更是關人個關,反而多間私院忙不迭劃清界線,規定住院病人入院前必須接受新冠病毒檢測,陰性才准入院。
其實,許多私院獲批地契時,都列明必須提供起碼兩成平價床位,收費與公院看齊,惟審計署及申訴專員公署調查後均發現,這些床位空置率奇高,衞生署過去甚至辯稱不知有這些床位存在。須知道,這些床位並非私院良心發現提供的,而是它們以非牟利組織註冊而獲稅務優惠,即使其利潤數以億元計,賺個盆滿缽滿,一樣有諸多稅務豁免,在地契列明提供平價床位,不過是履行社會責任而已。
然而人們看見的是,私院唯錢是尚,一方面收費愈來愈高,另一方面社會責任愈來愈小,反而有着數即攞盡,像那所全港首屈一指的名牌私院,在保就業計劃中領取了逾八千萬元,全港十多所私院,最少四所有申請保就業計劃。當然,這是港府的救市措施,只要符合條件便可申請,但在疫症肆虐之際,私院卻彷彿沒有責任一般,不僅不願為抗疫出一分力,反而篩選入院病人,美其名曰保障病人及醫護人員健康,但作為醫療機構,這種劃清界線的舉動實在令人心裏不舒服。
時代在變,過去許多高尚的核心價值早就蕩然無存。醫者父母心、希波克拉底誓言,今日能遵守並奉行的本港醫護買少見少。反觀內地,在疫情最危急期間,全國醫護人員真正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有人認為這是舉國體制的好處,也有人認為內地醫護在舉國體制下無得揀。姑勿論如何,不爭的事實是內地疫情迅速受控,香港卻仍在泥沼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