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造假一本萬利 神童醜聞頻出

內地最近「神童」氾濫,先是雲南小學生陳某,憑藉癌症基因研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再有武漢兩名小學生李姓姊妹,被爆出曾因「喝茶抗癌」研究獲得青創賽三等獎;緊接着,浙江十六歲女生一天能夠寫三百首詞、兩千首詩,再次刷新公眾三觀底線。

按照這些「後浪」們的強勁勢頭,未來包攬諾貝爾獎不在話下。然而,洶湧的輿論大潮沖刷之下,誰在裸泳,一清二楚。「巧合」的是,雲南陳某的父母皆為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李姓姊妹的父親則是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迫於壓力,陳某父親發公開信承認自己「過度參與」,相關獎項被收回。而武漢科協則發聲明指李姓姊妹研究屬實,是在老師指導、培訓、演示之下獨立完成。不過,所謂的指導、培訓,是否又是「過度」,就不得而知了。

但兩個癌症研究項目,都要在高度清潔嚴密的實驗室內完成,而其家長又恰恰佔有大量國家資源,是否涉及以權謀私?李姓姊妹利用幾個周末就完成了解剖小鼠、剝離腫瘤、藥物注射等各個環節,這豈不讓那些天天守在實驗室的博士們汗顏羞愧?真是造假從娃娃抓起,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為甚麼這些家長會對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趨之若鶩?皆因利益驅使。按一些大學的招生規則,在青創賽得獎,會在錄取時加分,這無疑是巨大誘惑。況且,從此次造假處理來看,即使被取消獎項,除了道德上的譴責外,似乎並無懲戒舉措。而教孩子欺騙造假的這些家長,何嘗在乎道德二字?造假代價如此之低,簡直是一本萬利。甚至衍生出了輔導青創賽的專門產業鏈,從選擇課題、設計項目到指導、參評,全部包攬。

弄虛作假 欺世盜名

由於僧多粥少,為了提高競爭力,參賽項目門檻愈來愈高,小學生的研究水平愈來愈「拔高」。曾有家長爆料,自己孩子獨立設計的室內空氣淨化系統參賽,連第一輪初選都沒有通過,因為其他很多項目都是癌症級別的「高端」課題。家長一氣之下,為其申請國家專利,結果獲得批准。足見小學生們的水平,已超過國家專利。

中興晶片事件之後,剝掉「厲害了」牛皮、踏實做好科技創新,成為國人共識。然而,頻發的小學生造假事件說明,創新的源頭都被污染了。這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徹頭徹尾的弄虛作假、欺世盜名。去年,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曾實名舉報李姓姊妹的父親李紅良「十七年如一日明目張膽的造假」。從此次爆出的事件看,舉報絕非空穴來風。腹黑一點說,一個指導女兒造假的父親,自己的真實科研水準會如何呢?

神童醜聞背後,折射的卻是成人社會的醜陋。以工匠精神培育創新環境,需要有鼓勵,有支持,更要有嚴懲造假的霹靂手段,舉一反三,追根溯源,猛藥去疴,刮骨療毒,絕不能任由這些敗類踐踏公平。對於存在制度缺陷漏洞的青少年比賽,亦應堅決整頓,不能讓一條骯髒的起跑線,毀掉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