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本周內突然反彈,確診人數急升,不少港人本以為疫情已過,稍為鬆懈,恢復社交生活,約朋友外出吃飯聚會,如今又要急向後轉,除上班之外,盡量減少外出,改為留在家中,只保留去超市購物和街市買菜兩項必須外出活動。
傳媒報道有個別地區竟出現超市掃貨現象,白米、即食麵、廁紙等生活必需品貨架迅即清貨。我相信這只可能發生在感染人數突然增加的社區,如慈雲山及黃大仙,因商場和街市都出現多宗確診,區內居民慌怕短期內外出不安全,容易受到感染,寧願多購生活必需品躲在家中,囤積掃貨之風並未見蔓延其他社區。
這麼多人因經濟不景失業,或放無薪假,又或改在家工作,總之大家都留在家中,無所事事,多了人會嘗試下廚,自己煮食,原因是就算習慣外出吃飯,或因避免受感染,減少去食肆吃飯,或因當局加強防疫管制,食肆暫停夜市,禁聚令也逼習慣約大班朋友外出吃飯者改變習慣,很多不慣煮食的人都化身廚神,大顯身手。
傳媒的演藝版面多了藝人變身為煮食男女的花邊新聞,有些還羅列出新近學懂的拿手好菜,也有名人在網上交換煮食技巧,把烹調好的菜式拍照,放到網上公諸同好。有電視台特別製作「抗疫廚神」一類節目,請觀眾傳來自己的拿手好菜和烹飪心得,互相比較,入選者可上電視台親自現身,據悉這類業餘廚神節目頗受歡迎。
過去頗長時間,香港市民一向以外出消費,飲食競相奢華作比併,傳媒讀到的多是名人光顧名店,由專業人士大師傅,講解食材如何名貴,烹調如何有特色,別出心裁,兩者如何配合,名人食家指出菜式如何出眾如何難得,並提供個人品嘗心得。這種飲食風尚的取向,基本上是消費主義,很少具普通市民的生活特色。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竟然一下子扭轉了這種社會風氣。這股「抗疫廚神」之風,基本上是平民化和生活化的,主角從專業人士大師傅換作普通百姓,能夠烹煮出來的,主要是一般家常菜式,凸顯的是親自動手,與家人共享那種溫馨。
疫情下的轉變,網上購物成為風尚,「面書」上充斥烹煮器皿和食材廣告,年輕一代都改為網上下單,送貨上門。疫情下食肆不景,倒閉者眾,但超市和街市食材零售的銷售額卻不斷上升,成為疫境中的奇葩。有報道說有魚檔請人,日薪一千,是前所未見的高薪,反映食材零售業務蓬勃,人才難求。整體社會是否會因一場疫症出現大變,需再加觀察,但種種趨勢迹象很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