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蜻蹤拾遺

香港被形容為「石屎森林」,惟本地仍然有不少生態價值極高的水塘、沼澤及瀑布等,天然環境為近一百三十種蜻蜓提供理想的棲息地,更孕育本地獨有的蜻蜓。然而都市人鮮有接觸大自然,對蜻蜓的了解匱乏。一群熱愛香港環境的人肩負起生態調查責任,默默記錄蜻蜓在本地出沒的蹤影,揭開大自然的神秘面紗。

「咔嚓……」相機快門聲響起,Bill努力捕捉目標身影。他在漁農自然護理署擔任生態調查員近三年,主要研究本地蜻蜓,工作大致可分為戶外考察和室內研究兩部分。Bill會先到郊外追蹤蜻蜓蹤影、觀察其活動及記錄數據,再進一步研究本地蜻蜓的習性。在眾多物種中,Bill對這種昆蟲尤其偏好。他解釋,蜻蜓屬肉食性,加上視力和飛行能力強,在大自然中是強大的捕食者,半小時內可以進食和其體重一樣重的食物,而蚊蠅往往都是其「囊中物」,有助控制細小昆蟲數量。

生態調查員 攀山涉水記錄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機、望遠鏡和網子是調查蜻蜓時必備的工具,但原來一雙防滑的水鞋同樣重要。蜻蜓大多生長於水源附近,部分考察地點地勢崎嶇,調查員不時要攀山涉水,對體能有很大挑戰,「八仙嶺、大東山都有蜻蜓棲息,我有時都會去。」他不諱言在中學時是「孱仔」一名,自大學選修生物相關科目後,接觸大自然機會增多,身體才漸有好轉。受益於大自然,令他萌生回饋的想法,毅然投身保育工作。

蜻蜓成蟲季節主要集中在五至七月,調查員把握時機頻頻出動,Bill曾試過一星期五日都外出考察。但在「淡季」出動,亦不時有意外驚喜。「嗰時係九月,真係估唔到會有發現!」超強颱風「山竹」吹襲後,Bill曾視察蜻蜓棲息地破壞情況,豈料竟發現「白尾灰蜻」-一個當時在港未被記錄的品種。Bill因而意識到蜻蜓世界有很多可能性,只要不怕艱難,就能有許多新發現。

蜻蜓「福地」 港錄近130品種

漁護署於一一年出版刊物《香港蜻蜓》,當時本港只記錄一百一十六種在本地出沒的蜻蜓品種;不出十年,有記錄的品種已上升至近一百三十種。Bill慶幸香港是蜻蜓的「福地」,有時只花一天時間便可以見到三、四十種不同的蜻蜓。但城市發展急速發展,不少蜻蜓棲息地受影響,增添保育難度。「要去保護野生物種,首先要了解佢哋多啲。」Bill指,研究員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研究,希望透過教育令公眾對野生物種有更深了解,珍惜和重視原有的生態資源。他鼓勵市民郊遊時以相機記錄蜻蜓的身影,將照片上傳至社交網絡,「依家科技發達,可以利用呢啲平台記錄吓生態。」

圖:甘偉倫

文:李嵐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