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寶庫:治療胰臟癌新方向 改善存活率

胰臟癌是香港其中一個隱形殺手,因為發病初期,病人不會察覺有症狀。胰臟癌的成因至今還不能很確定,一般致病風險包括:糖尿病、胰臟炎、抽煙、酗酒和胰臟癌家族史等等。胰臟癌的症狀視乎腫瘤位置而有不同,最常見的是食欲不振、胸悶、胃痛、皮膚痕癢和小便呈茶色。由於病症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而且胰臟位於腹腔深處,單憑臨床腹部檢查 (physical examination)很難在早期檢測到病情。

手術後化療 3年存活增20%

近年胰臟癌的患者人數有上升迹象,主要原因是現時一般的身體檢查也會包括胰臟超聲波檢查,相關檢測(investigation)比以前普及。以往醫生診症時,大部分會判斷胰臟的水囊病變為良性,其實很大可能實為病人有前期癌變風險的胰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不過,現在的治療標準改變了,更傾向於為有問題的IPMN盡早施行手術,以增加生存機會。

醫生發現胰臟有腫瘤之後,會根據病情進行一系列檢查,包括內視鏡超聲波、正電子掃描和腫瘤指數等。以外科手術處理早期的胰臟癌是最有效和最高存活率的治療手段,港大醫學院旗艦教學醫院瑪麗醫院在最近五年的手術死亡率都低於百分之一。中期的患者,若腫瘤侵犯血管,可考慮以肝臟移植的手法作血管重建,提高手術的可行性。比較晚期的病人,現在也可考慮系統性的治療,先把腫瘤縮小,再進行外科手術處理。新型的手術後化療(FOLEIRINOX)與舊式的藥物比較,治療效果更佳,三年的存活提高了百分之二十,現已成為現代的醫治新標準。

張丹圖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外科學系肝膽胰外科主任/臨床副教授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