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遠見與魄力

油麻地戲院重建計劃提出多年,第二期項目終於落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宣布,油麻地戲院旁的三個公共設施垃圾收集站、公廁及露宿者之家拆卸,發展油麻地戲院第二期項目,包括兩座建築物,提供新場地支持粵劇發展。不過新計劃可能仍有阻滯,古物諮詢委員會將討論該發展項目的文物影響評估。

其實,油麻地戲院第二期計劃早在二○一七年已得到立法會通過撥款二億元進行,並預計今年完成,想不到卻變成今年才最後拍板,相信撥款二億元的建築費用遠遠不足,勢必要追加了。

油麻地戲院建於一九三○年,第一期歷史建築活化計劃是二○○七年通過、一二年完成的,倒不知這個計劃為何要分兩期進行,跨度十多年。而且當進行第二期工程時要拆卸現有建築,平整地盤才能開工,到時肯定發出大量噪音,戲院的曲藝節目不可能不受影響。這個本來是小規模活化發展計劃,沒有誰會受到影響,也沒有多少清場,都拖了十多年,怪不得大型的公共房屋計劃、撥地興建私人樓宇要動輒拖幾十年了。

我覺得單單油麻地戲院活化和發展,其實並非具宏大藍圖的計劃,也浪費了市區罕有可供發展的土地。戲院旁邊正好是在上世紀同一年代建成、也是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油麻地果欄,兩者合併重新規劃,加上活化歷史建築,正是順理成章。如何既能保留歷史建築,保持舊時面貌,也騰出珍貴地皮供鬧市旺區作最佳發展,地盡其用,在香港擁有龐大資源和創意的大發展商自然會找出兩全其美的方法。政府本來也有遷移果欄到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的想法,曾預留土地安置,結果卻因未能擺平業者利益,胎死腹中,到今天連預留的長沙灣撥地或用作興建公屋,或興建公路天橋,土地都另作他用。

其實地皮始終是政府擁有,有權收回另作發展,果欄的持份者怎可能不能擺平?果欄都是做生意的,目的是謀求利潤,蔬果沒有必要在油麻地批發,只要規劃得好,不論放到赤鱲角還是沙頭角,對批發商根本沒有分別,問題是負責的官員是否有遠見與魄力為這個城市的未來發展努力,多動動腦筋。

我曾想像,油麻地果欄加戲院合併規劃發展,除了騰出地皮發展之外,可否同時容納一個兼收並蓄,新舊結合,匯集商業、歷史與文化的休閒中心?就如倫敦市的高雲花園一樣,不也是從舊日的菜市場加上劇院的基礎上活化,成為商業、歷史和文化休閒中心,也發展成重要的旅遊景點嗎?珠玉在前,不算難學,差的是遠見加上魄力。這些特質,特區政府的官員具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