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年邁人士會患上退化性關節炎,另有骨骼本身有問題的患者需接受優化關節替換手術,港島西聯網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是首間公立醫院利用機械臂技術進行關節置換手術,去年引入相關技術至本月,關節置換團隊已使用新技術完成一百六十一個手術,據介紹,該項技術令全髖關節的手術上,假體放置準確性可從以往的八成提升至九成八,單髁膝關節置換在五年內的翻修率亦下降至百分之三,團隊期望新技術日後可推廣至其他公立醫院使用。
去年一月起,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開始使用機械臂進行關節置換手術,為全港首間公立醫院使用技術。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兼關節置換外科科主任忻振凱表示,有別於以往要靠醫生的經驗來決定落刀的角度與深度,新技術更有保障:「醫生夠瞓做得好啲,唔夠瞓就做得差啲,唔小心大力咗,又會切到軟組織,由於係靠人手度角度切骨,難免會出錯,做得唔好更會出現骨折、假體會鬆、髖關節會脫位嘅情況。」現時有關技術已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可。
忻續稱,使用機械臂可提高手術精準度與加強手術安全性,因手術前會先進行立體三維電腦掃描,透過X光電腦斷層掃描以達至三維掃描,較現時只要靠X光掃描的二維圖像提供更多資訊,假體尺碼更準確。此外,醫生亦要在手術前確定四十個用作電腦觸控關節位置的點,以便電腦追蹤,令手術位置準確度不偏離一毫米,其後電腦程式會顯示可移動的範圍,機械臂亦不能離開邊界,整項技術令全髖關節的手術上,假體放置準確性提高約兩成,從以往的八成提升至九成八。
團隊續稱,現時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佔港島西聯網的七成多,技術可應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亦有助較複雜的個案。三十四歲的譚楚穎自小患有俗稱「侏儒症」的假性軟骨發育不全症,其髖關節組織非常軟,亦較正常人少二至三倍,去年一月因其股骨向上移,骨與骨互相摩擦,造成痛楚,未能下床,去年八月,接受新技術完成右邊的髖關節置換,術後第二天可下床,休養兩個多月已可正常生活。
忻振凱又指,使用機械臂與傳統手術的時間差不多,期望使用技術後可以每年進行約二百個手術。他指瑪麗醫院接收的病人很多亦需要進行翻修手術,但機械臂技術現只能適用於初次手術,料佔瑪麗醫院現時五百多例關節手術的四成。機械臂整套系統售價為一千五百萬元,現時由謝譚兆慈善基金捐贈,病人現要支付電腦掃描費用約二千元。據知技術現有一所私家醫院使用,機械臂公司亦有借出一至兩部予醫管局豁下醫院,亦被受好評,團期望日後可推廣至其他公立醫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