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防控蚊油污染海洋

香港大學研究發現,政府使用的防控蚊油會隨着降雨和地表徑流入沿海海域,有可能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態。研究小組發現約六成、即九個採樣站點海水中的蚊油濃度對海洋生物會產生中度至高度的生態風險,其中吐露港水域有四個採樣點的蚊油水平超過安全值,值得關注。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可探索其他控蚊方法。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梁美儀教授的研究團隊,最近於國際學術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中發表全球首個對蚊油毒性和生態風險的綜合評估。團隊從政府供應商處購買的蚊油,發現其成分類似石油,為脂肪烴混合物。石油可以令海洋生物窒息和產生毒性反應,導致魚類和鳥類死亡。

團隊指,根據食環署資料,僅是一六年食環署已耗用了約十三萬升蚊油。在梁教授的指導下,港大博士生楊韻怡於一六年和一七年,在本港沿海水域的十五個站點採集海水樣本分析,並利用實驗室毒性測試的五個海洋代表性物種,測試蚊油的毒性。

研究小組根據分析所得的毒性結果,用以計算危害商數,若大於一,表示海水中的蚊油濃度對海洋生物存在潛在的生態風險,抑制其生長、導致發育異常或死亡等。在十五個水樣採集站點中,危害商數大於一的站點有九個,其中四個站點數值更大於二,屬高度風險,水中蚊油濃度超過安全值的兩倍,包括吐露港的三個站點,分別是吐露港外部的鳳凰笏、吐露港內的三門仔和鹽田仔、以及香港島南部水域的赤柱灣。

至於吐露水域的西徑,以及數碼港、香港仔、西貢和屯門的採集站危害商數亦大於一,屬中度風險的站點。

促用其他方法防蚊

梁教授認為,吐露港是半封閉的水體,水流相對較慢且水體交換率較低,導致蚊油在吐露港及赤門海峽水域積聚。吐露港水域有四個的蚊油水平超過安全值,其潛在的生態風險不容忽視。

梁續指,應優化蚊油的使用,確保沿海水域蚊油的水平低於安全值,以減少其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楊韻怡認為政府可探索其他控制蚊蟲幼蟲的方法,例如在海洋環境中使用生物殺蟲劑,盡量減少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