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的必答題是:「一九○○至四五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問考生是否同意。日本侵華導致以千萬計的中國人喪生,是中華民族永難磨滅的傷痕,但題目竟然要求學生衡量這段期間對中國有多少利處,利處會否超過弊處。這樣的考問方式近乎違反人性,故題目引起軒然大波,教育局認為應取消該試題。
這條題目理當取消,因為從學術角度而論,日本與中國那數十年的互動關係,利弊過於明顯及偏側,考生只消提出八年抗戰中一段血淚斑斑的歷史,其他所有的利處就變得微不足道。該題目根本無法充分反映出考生衡量、比照歷史事件的能力,考問價值根本不高。
從人性角度而論,如果有考生語不驚人誓不休,刻意說日本的侵略對中國是利大於弊,則未免太扭曲人性與歪曲事實。考評局又何必留下這樣一個坑,讓人永遠記住自己曾經墮進去?
此事已提升成政治事件,保留題目對出卷員、閱卷員也不公平。該題目的評分指引寫好了嗎?一旦公開,無論內容是甚麼,都一定招來批評者眾,而使用這份指引的評卷者也難以客觀。況且此事鬧大了,或許很多評卷員都對這個歷史問題有了既定立場,影響評核時的公允性。
從考生角度而論,事件在社會上炸開了鍋,答了這一題,尤其是寫下不少日本對華有利論點的學生,此刻必定惴惴不安,好些會擔心成績,部分更可能會有罪咎感。
從整個歷史科的角度而論,若上述考題不取消,就會成為公開試的出卷「案例」,往後一年又一年的學生都要研讀這條問題,反覆琢磨日本侵華有多少正面意義,有些甚至會背誦評分參考。這一來,考評局就會將錯誤延續下去,將來的學生都要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