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疫後巨變

疫後的生活會是怎樣呢?

與非典型肺炎等疫症不同,新冠肺炎可能糾纏多年不去。一說會演化成風土病,關鍵是會否馴化一如流感。若不會,對社會的威脅頗大。另一可能是如伊波拉病毒,開發出疫苗對抗,但地區上的威脅仍然存在。國內外的共識似乎是今年秋冬季會可能有第二波疫情,至少到明年夏天之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不會消除。這一兩年裏,防疫治疫變成新常態。疫後的生活,乃至其他一切不可能復舊如故了。

最簡單和直接的變化是口罩、消毒液、社交距離會是生活的基本,去哪裏,做甚麼事情都不可或缺。公共衞生成為社會生活的第一條件,為了公共衞生可犧牲經濟收益。底下的意義是由此改變資本主義的原則。賺錢要讓步於個人身體健康、公共衞生安全。對香港這樣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社會,這屬巨變,動搖人心。當然,無論從個人或社會與政府的角度來看,巨變的落實需時,但如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或至少在香港可看到歐美國家,以至其他社會疫情的慘況,趨吉避凶的心理會沉澱成生活習慣,也通過教育和親身經歷成為社會心理、文化的部分。疫情蔓延愈久,災情愈重,這樣的效果愈大。

香港防疫成功但英美等國死人無數,香港人防範之心必嚴,也會堅持。這樣的生活習慣和社會政策的偏重代表香港社會的進步。但疫病對經濟的衝擊,卻會對香港帶來消極的影響。

香港的繁榮建立在國際化,尤其是與內地的連接。七百萬人口不是小城市,但要維持目前的生活水平、發展水平,包括就業和政府收入,不可能閉關自守。把外在聯繫切斷,不僅旅遊業崩潰,而是整個城市經濟從根部一直向上瓦解。科研、金融和所有公營部門都難以支撐。香港萬多億元的儲備,像今年的財赤幾千億元,不可能支撐多少年。坐食山崩,香港靠的是海外,沒有海外,便沒有可食。今天說農耕漁獵只是無知者或別有用心者的胡說,笑話而已。

但無論如何,國際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期和疫後不景是必然的,國際貿易和相互投資也會減少。各國自保,不可能再維持原來的國際大分工和跨境產業鏈體系,保護主義加上劇烈的出口競爭,會把原來的格局與秩序打破,受疫症嚴重挫傷的國家會落後。更有甚者,中美出現新冷戰,國際格局更因政治分化轉變。區域分化與中美對立並存,香港的國際化會受挫,便更要依賴與內地的合作、融合。

香港別無選擇,不與內地融合,便全面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