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香港角色

日本宣布資助本國企業撤出中國,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也積極回應,接受霍士頻道訪問時呼籲美國也應採取相同策略,為美國企業撤出中國遷回美國的開支提供百分之百免稅優惠。一時之間,美、日計劃撤出中國的說法甚囂塵上。

美日一些決策者有撤出中國的想法,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國一度停止部分企業生產,引致一些國外工廠因未能得到中國製造的部件供應,陷於停頓。防護衣、口罩及呼吸機等醫用防禦物料也嚴重缺貨,因中國遭遇疫情發動全球搜購,要等候中國工廠逐漸回復生產後才恢復供應。這次疫症暴露了世界的生產格局過分依賴中國,中國一旦出事,全球的生產供應鏈立刻斷裂。

企業靠利潤最大化來帶動,投資生產選址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把生產成本降到最低,中國有大量的熟練工人、工資低,有良好的生產配套環境,加上成熟的物流系統配合,才發展到世界工廠格局。這個格局是經歷二十多年經驗累積而成,是企業生產的自然趨勢,不可能一蹴即至。同樣,一下子把累積二十多年經驗一筆抹殺,也不合乎企業利益。不把全部雞蛋放進同一籃子,需要分散投資,這個策略不會錯,實際上也有不少製造業已坐言起行,帶動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工業起飛。所以,提出撤離中國口號,並不會對現在的世界經濟格局帶來明顯動盪。

有人把美、日撤出中國的口號與香港現狀掛鈎,認為香港近年與內地愈來愈「接近」,北京對香港控制日緊,外資會因香港與北京關係太密切,把香港看成普通一個中國城市,放棄利用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轉而移師新加坡。暫且不論北京對香港控制日緊的看法是否屬實,這些論者忘記了,過去香港比新加坡優勝之處,正是因為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能夠作為外資進出中國大陸的跳板。只要內地經濟繼續發展,投資中國有合理回報,香港繼續保持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會計、法律、融資等專業服務提供者,其角色很難被新加坡取代。

如果中美對峙,香港不可能獨善其身,只要香港繼續成為中國的特區,便會被美方當作打擊北京的一隻棋子,一樣動手封鎖。除非北京撒手不理,任由美國的傀儡操控,但這樣的香港,北京維持來作甚?讓美國把香港用作滲透中國的跳板嗎?從北京的角度看,香港近年發生的社會動亂,正正是美國幕後發動,意圖變天的結果。

西方國家與中國和香港交往,看的是他們的經濟利益,沒有香港,美國及西方金融機構連中國的邊也沾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