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大腸癌化療多 口服藥減痛楚
不良飲食習慣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大腸癌在二○一六年起已超越肺癌,成為本港最常見的癌症。由於大腸癌初期的徵狀並不明顯,當不少病人發現自己有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分泌黏液、腹部不適、經常有胃氣,飽脹或胃抽筋等徵狀而求醫,確診時病情已到中期或後期。有腫瘤科專科醫生表示,現時大腸癌中後期的治療方法仍以化療為主,但現時服用化療藥物的方式與以往大為不同,病人可靠口服化療藥完成療程,有效維持生活質素。
腫瘤科專科醫生羅麗柔表示,香港近年患大腸癌的人數增加,有可能是與人口老化、市民的飲食習慣西化較少進食蔬菜、欠缺運動、肥胖情況普及等問題有關。
徵狀不明顯 確診多已屆末期
羅麗柔醫生建議市民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患病時才可及早治理。 (高詩敏攝)
多吃蔬菜有助維持腸道健康。
而大腸癌基本上要到第二期、甚至第三期以上,才會出現明顯徵狀;較大機會根治的原位癌(第零期)或第一期癌症,通常靠篩檢發現。不少患者以為只有出現便血才是大腸癌,甚至即使出現便血仍自恃年輕,以為「不過是痔瘡罷了」,而未有及早治理;但其實出現便血時,病情可能已到達晚期。
免疫治療只對特定患者有效
羅醫生續指,曾經在醫院遇到一個五十餘歲、從事地產業的中年男子,對方平日的生活作息不規律、有吸煙及喝酒習慣。當他病發入院時。腸道已出現栓塞,入院三日之內體重下跌約十磅,確診大腸癌時病情已到末期,癌細胞擴散至腹腔、難以做手術根治,最後該病人只存活了約一個月。
羅醫生指,相較其他常見癌症例如肺癌及乳癌,醫學界目前所發現的大腸癌基因突變(可用作標靶治療的靶點)較少,因此大腸癌的針對性標靶藥不多。近年開始,興起的免疫治療,亦只對特定患者有效,因此現時治療大腸癌的方法仍以化療為骨幹,但羅強調,近年化療不斷改進,不一定要患者受皮肉之苦,可以簡單地在家服用口服化療藥物,而藥物的副作用亦較以往少,不一定要經歷脫髮、嘔吐等情況。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