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政治桌曆上,今年是三大攻堅戰的關鍵之年。精準脫貧,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污染防治加碼,推動生態環境向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原本是三大攻堅戰之首,今年調整到第三位。
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打亂了既有的部署。疫情防控、經濟穩增長、外交博弈,成為三大新課題。而原本的三大攻堅戰,防範風險的必要性實際上已重回首要位置。至於脫貧進展,早幾天或晚幾天,其實已非急務,只不過這項工作關乎政治顏面,不好輕易鬆口。
疫情防控方面,在經歷了初期慌亂之後,中國採取非常措施,發揮舉國體制、集權體制的優勢,以強硬手段遏制住本土疫情的蔓延,基本將風險圍堵在湖北省境內。儘管為此付出沉重代價,但從國內現實來看,老百姓對於防控效果給予了較高認同,相當程度上淹沒了最初由於訊息封鎖、應對不力等導致的不滿情緒。由於對疫情估計不足,加上社會體制、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西方國家的表現不爭氣,這跟二○○八年金融危機類似,反而幫了中國大忙。
目前中國的防控進入新階段,非正常應急體制趨於結束。在西方正集中「抗疫」之時,中國突出的兩項新任務,一是防控境外疫情倒灌,二是抓緊復工復產,恢復經濟。對比疫情在歐美各國的擴散規模,中國除湖北外的其他地區,波及較輕,這為走出疫情陰影佔得先機。「環球同此涼熱」,全球產業鏈遭遇重創,技術、原材料的引進,國際消費的疲軟,勢必在需求端和供應端同時影響「世界工廠」。但由於國內消費需求有望率先恢復,矬子裏拔將軍,中國的經濟表現,橫向可能比其他國家要稍好。
至於外交,由於率先走出新冠肺炎疫情泥沼,加之為應對防疫而突擊打造的龐大製造能力,突然給了中國更大的底氣。如今,外交「戰狼」四處出擊,先後與美國、巴西以及秘魯打嘴炮;同時,「救世主」情結重新加速氾濫,向「一帶一路」夥伴進行大量援助,借助疫情鞏固地區利益存在,擴展影響力。人道主義無可厚非,但必須有利有節。
疫情、經濟、外交三大問題,環環相扣,基本奠定世界今年的發展主軸,影響是全方位的。逆全球化思潮帶來的貿易保護主義壁壘,在疫情面前遭遇分化。一方面,各國為防控疫情而採取的諸如封鎖國境、暫停航線、禁止入境等措施,造就了人為的藩籬;但另一方面,各國為了避免經濟滑坡,不得不抱團取暖,圍繞公共衞生為中心的全球公共治理合作需求也在增強,這帶來了對話機遇,有助於拆除壁壘。
形勢的轉變,令北京的制度自信更加膨脹,甚至希冀疫情將帶來國際格局的又一次深度洗牌。中國目前確有一定的相對優勢,可以說握有活棋,關鍵在於如何取捨。借助契機,對內外政策進行修正調整,可能會造就一個後危機時代的發展黃金期。若好了傷疤忘了痛,甚至變本加厲,自恃力量擴大鬥爭,則將陷入更大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