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戴罩誘發皮膚炎

【本報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市民罩不離口,臉部皮膚長期處於高溫、潮濕狀態,加上長期摩擦,容易誘發皮膚發炎。台灣有銀行女職員和女教師便因長時間戴口罩,導致耳下頸部到臉頰長出膿皰。皮膚科專科醫生胡惠福指,最近因長期戴口罩而衍生皮膚問題的求診個案增加近半成,他指,長期戴上口罩會容易有皮膚問題,因為皮膚表面被「焗住」,令口水、汗水有機會堵塞毛囊,引發及加劇玫瑰痤瘡、暗瘡及濕疹等皮膚問題。

紙巾墊底更侷促

胡解釋,因為口罩或含有致敏布料及膠水,甚至有些「黑心口罩」更帶有細菌,而口罩的橡筋亦會摩擦皮膚,令皮膚過敏及受到感染。有人或會忍不住悶焗,除下口罩一段小時間讓皮膚「抖抖氣」,胡指,為減低受感染風險,不建議市民在高危環境除下口罩,若濕掉或有污漬便要更換,否則每四小時應更換一次。

至於有市民會把紙巾墊在口罩內,希望可「吸油吸口水」,胡認為,此舉反而會令皮膚處於更侷促的環境,效果得不償失。胡建議,市民應盡量選擇高質素的口罩,避免來歷不明的口罩,亦可用潤膚霜塗抹面部肌膚,每日兩至三次,阻隔口罩的致敏物料直接接觸皮膚,減輕敏感情況。

台灣衞福部旗山醫院皮膚科主任宋朝祥亦表示,近期這類患者人數增加兩至三成,多從事餐飲服務業、教師、醫護等需長期佩戴口罩的職業。臉部皮膚因長期戴口罩而處於高溫、潮濕環境,致出現膿皰、泛紅等症狀,對玫瑰痤瘡患者的影響更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