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醫療產業

香港正在尋找本地再工業化的途徑與戰略,今次新冠肺炎疫症正可帶來機會。

一是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裏,一國之內城鄉融合,國際上國與國連接,一個地方因各種因素爆發疫症,很容易禍連國內外,且工業化與農業工業化的發展,造成廣泛的污染,包括生物污染。自然環境的演化受到干擾,新型病疫便層出不窮,因而防疫治疫會是世界長期的挑戰。

中國人口密集,國內城鄉人流頻繁,國內外交通連接便捷,容易有本地或外來輸入疫症。近年國際歷次疫情,中國都很難幸免,此所以中央政府要把防疫治疫列入國家安全範疇,全力對付;例如伊波拉病毒疫情,中國要派出專家組於國門外治疫。於是,無論在中國以至全球,生物安全與防治新型病疫便成了一等大事,香港也不例外。由此而產生的科研、實驗和防治的各個環節構成一個產業鏈,可以是香港重建工業的重要方向。

二是這樣的科研產業,既可協助香港在未來再有疫症時容易應對,也迎合國際未來的要求,助己助人。這樣的科研產業,需地不多,附加值高,知識密集,也會產生長遠利益的專利權。本身依靠知識積累和國際交流,也正符合香港國際自由城市人才與訊息樞紐的優勢。

香港不可能重複訊息產業,在摩托羅拉晶片廠最終撤廠之後,香港已不可能與中國大陸、韓、台在半導體發展上競爭。本地已全無基礎,要投資建設,千億美元亦不足夠,學習的時間頗長,基本上全無參與的機會。相反地,在醫療技術方面,香港的水平不低,龐大的公營病患人口更是重要的科研試驗資源;問題只是統籌協作不足,政府與社會缺乏投入,主要沒有重視醫療衞生的產業因素,從來沒有政策作規劃和建設。

三是香港醫療不成產業,屬歷史政策因素造成。但香港依傍大陸,特別是大灣區的發展,正可把香港的醫療科研能力與資源和深圳、廣州等地結合起來,或至少作為支援。廣州有兩個P3實驗室,也有眾多的國家實驗室,以及頗具競爭力的藥業企業,醫療科研生產已建成完整的價值鏈,香港要發展醫療科研產業,大可借用。一方是珠三角,另一方是國際的人才與訊息資源。香港處於極其有利的地位,來利用兩方優勢。

此外,今次疫情中國大陸的經驗是醫療機構要應收盡收。香港醫療設施長年不足,在發展醫療科研產業的同時,亦必須大力擴展本地醫療設施,才可以確保醫療與科研兩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