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禮失求諸野

在網上讀到內地一則隨筆,題目是「論讀書的重要性」,作者羅列了一些日本捐贈內地抗疫物資的包裝上印上的留言,分別有下面例子:日本捐贈武漢,印上「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捐贈湖北,印上「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富山捐贈遼寧,印上「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舞鶴捐贈大連,印上「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些包裝上印上的留言,既表達了他們對中國人民抗疫的關心,慷慨相助,也顯示了他們漢文化的功力深厚,印上的留言各有出處,也很貼切。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取自歷史上日本國長屋王贈一千件袈裟給中國僧侶的佛偈,「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取自《詩經》中的《國風‧秦風‧無衣》,「同氣連枝」出自《千字文》,「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句。包裝上印上的語句都非常恰當,怪不得贏得中國人上下讚好。

有些朋友看到這些包裝留言,大為嗟嘆,覺得日本人以唐為師,珍之重之,世代相傳,如今信手可以引用這些寄意深遠的詩句,可說是青出於藍了。反觀我們,無論內地或香港,對舊文化缺乏認識,別人眼中的珍寶,我們卻棄之如敝屣,正好說明我們貪新而忘舊,連老祖宗遺傳的衣鉢也丟掉,不然,怎麼不見內地或香港的媒體寫出同等深度的句子?內地的傳媒,如中央電視台,喊出的口號是「武漢不哭」,《人民日報》則是「武漢加油」,但求通俗,毫無內涵,比起日本的遙深寄意,高下立判。

也有人認為,日本人留言對象是中國的政府及公共機構,所以用語比較典雅得體,表示對華夏文化的尊重。當然,他們在捐贈上表示如此深情,的確值得一讚。但話得說回來,內地正在發動全民齊心抗疫,要用最顯淺最易明的口號,「武漢不哭」、「武漢加油」語句比較直接,一般人民都能明白,能夠發揮鼓勵民心作用,通俗也有其好處。如果內地的口號變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同氣連枝」,恐怕沒有幾多人會讀得懂,其激勵作用便完全失去。所以這只是應用問題,受眾對象差異問題,雖然文化有雅俗,質素並無高低,各自精彩,無分優劣。

古人云:禮失求諸野。看來日本主事人的漢學水平比內地、港台都高得多了。正如日本人通用的漢字中,時常出現中國古代慣用名詞,例如一市之長,日本稱為知事,跟隨中國古代官銜,而在中國內地只叫市長,港、澳則叫不中不西的特區行政長官,簡稱特首。三者比較,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