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拋開條條框框 口罩限價可行

新冠肺炎肆虐,全城一罩難求,市民人心惶惶。特區政府四處尋求供應,又不肯開倉派口罩,加上有人造謠抬價,市場恐慌造就奸商坐地起價,近日更見一盒口罩售價是平常價格的十倍,也令一些黑心口罩乘機充斥市面。社會上有不少聲音要求政府立法,或將口罩等防疫用品列於《儲備商品(進出口及儲備存貨管制)規例》,防止黑心商人趁火打劫。

這個話題延伸出經濟理論的左右兩翼大辯論,甚至是關乎政府管治的意識形態思辯。在公共衞生風險期間市場出現失衡情況,政府是有責任介入,保障消費者權益。但有人擔心規管價格有違自由市場原則,未能發揮自由市場調動和分配資源的效率,因為價格不能隨供求關係上升,未能刺激生產和入口,反而造成市場供應減少,甚至導致價格更高致使黑市貨品氾濫。

有兩個關鍵問題要先釐清:一是供應,二是價格限制的程度。先說供應,香港現時除了在懲教所有生產口罩,基本上沒有本地生產,完全依靠進口。據了解,現時其他地方合規格的口罩批發價約三至四元一個,若限制零售價格,批發商根本不能從海外競爭得到口罩。所以若要規管口罩零售價格,一定要有足夠的本地生產,而這些生產商的出貨價又是否願意接受政府的規管?

最近,工聯會在有心人的支持下,有立法會議員積極推動實踐計劃,在本地設廠生產口罩,引進的全自動生產系統,在約一百五十平方米面積的小廠房,若每天全速生產可製造十萬個口罩。以此推算,假設要設立一間每天產能七百萬個口罩的工廠,所需地方和人手也可預算得到。因為本地生產口罩技術上絕對可行,關鍵就是要有人投資工廠後,政府願意提供優惠政策支持,例如提供廠房優惠,讓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及醫院等優先採購本地口罩。而這批獲政策支持的生產商,就必須配合政府訂明的口罩出廠價和零售價,有了穩定的本地供應,市民心中有底,就不會出現恐慌,供應充足就自然杜絕黑市炒賣,控制價格的政策就有客觀條件支持。

第二個關鍵問題就是限制價格的程度,筆者認為要求政府規管的目的,不是要否定市場,是要創造一個健康的市場供求環境。我們不能盲目相信自由市場,但同時不應否定市場的作用。某些時候售價的提升有助採購和刺激生產,而實際上在整體供應緊張情況下而需要緊急增加生產,例如工人加班費和原材料價格上升,也可能增加成本。就算有了本地生產,也不能排除從外地採購的需要,所以價格的控制要有一定的彈性,例如價格上限可以是正常平均價格的一點五至兩倍,在保持市場的活力之餘,也照顧市民在一些生活必需品的承擔能力。

實事求是 解決問題

政府與其教條主義地定性政策的左或右,不如實事求是地從政策實踐中解決問題,在控制價格和市場調節中取得平衡,讓控制價格保障消費者的同時,又不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情況。在此困難時刻,民間大膽嘗試作本地生產,就希望政府思考問題不要再拘泥於過去的慣性,口罩限價實在可行,只看政府的政策水平和承擔。